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碰撞——透视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论坛(下)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康毅夫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4日

    去粗取精 实现水稻种植全面机械化

    在深圳举行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论坛”第二单元中,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农机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现状,分别提出了现阶段制约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并从各自角度给出了他们的对策和建议,共同为我国下一阶段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建言献策。

    目前,我国水稻机插秧推广正进入重要历史转折期。专家指出,经过“九五”的艰苦探索起步,“十五”的大面积试验示范,“十一五”的全面推广,“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一轮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按照农业部《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总体要求,我国水稻主产区的机插秧将稳步推进并持续健康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李刚华教授认为,通过多年来的实验推广,现阶段,我国水稻手插秧面积持续下降,机插秧面积快速上升,其他轻简方式播栽面积趋于稳定。这主要归功于育秧技术的长足发展,商品化育供秧体系的初步建立和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建立与应用。我国水稻生产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尤其是在技术要求最高的水稻育秧阶段取得了长足进步。育秧方式由最初的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向硬盘育秧、条型育秧发展,组织方式也从一家一户的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发展。

    江苏省农机局行业发展处处长于林惠则从地方农机管理部门角度出发,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机械化作业将从重比例向重质量、重效率迈进。近年来,全国各水稻主产省份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和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精神,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着力提高装备水平和区域性整体推进为抓手,以培训机手和培育作业市场为基础,以农机农艺融合为保障,有效形成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工作合力。例如在过去一年中,江苏水稻机插秧发展格局实现了战略性转变,机插秧作业面积突破50%,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真正成为水稻种植环节的主导性技术。浙江省则继续在保证高质量前提下,实现育秧中心、高速插秧机、机插秧合作社等现代水稻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于林惠进一步分析认为,除江苏、浙江外,福建、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也正在步入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发展快车道,装备数量快速提升,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整体推进水平不断提升,发展更具自觉性。中西部地区,如河南、陕西等地机插秧技术正在熟化,适宜地区的推广应用工作也初见成效。

    攻坚克难 育插秧装备与杂交水稻栽培相匹配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2.6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60%,在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依然主要依靠手工栽插。专家们认为,在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整体水平由初级向高级、由基础向领先迈进的过程中,杂交水稻栽培与水稻育插秧装备的匹配工作,是急需、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农业部水稻专家组副组长、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已下简称“农机所”)张文毅副研究员认为,杂交水稻与超级杂交稻在机插育秧播种密度、栽插密度上与常规稻相比均有更高要求,具有低密度、宽行窄株等特点。而目前我国使用的水稻机插秧技术主要来自于上世纪的日本,以培育规格化、标准化秧苗为前提,强调育、插前后工序相衔接,采取规格化毯状秧苗、纵横向送秧与切块取秧相匹配的技术模式,这主要适用于常规稻的多株栽插,对我国面广量大的杂交稻、超级杂交稻所要求的单少株稀插并不适合。所以,开发出适应我国独特国情的杂交水稻栽培与水稻育插秧装备,需要农机科研工作者自主创新、勇于开拓。据他介绍,通过实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我国农机科研人员创新地提出了毯钵一体化秧苗的育秧方式,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对秧盘按格预分、有助于实现单少株精量栽插,降低分插时对秧苗的损伤。

    现阶段,我国相应的育插秧配套机具还不成熟,套用现成模式,预分格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急需提升突破。针对这一问题,张文毅说,南机所将研究精确分格移箱和纵向送秧技术作为突破重点,利用格式化秧苗秧块底部的沟槽,研究精确定位、导向与移送机构,提高取秧准确性、少伤秧苗,重点攻克了精确按格移送秧技术和按格切块技术。通过对秧盘格式化进一步创新改造,可以实现毯钵苗兼用一体化、对格作业精准化。同时,在负压气吸基础上进行对格播种、适应多品种气吸模块的技术研究,优化插秧轨迹,融合毯、钵苗优势,带土完整、少伤秧苗。最终满足常规稻、杂交稻、超级稻育秧播种通用性要求。

    相对于杂交稻在育插秧配套技术上存在的难题,如何降低过高的育秧成本,则是摆在技术推广人员面前一座更为现实的大山,李刚华教授给出了他的方案。他说,机插秧对秧块质量要求很高,实际生产中要求秧块成毯质量好,单位面积上秧苗数足,否则容易提高插秧机漏插率,造成严重缺穴,在生产上常常采用提高播种量的方法来提高播种均匀度。但是,机插育秧高播种密度却不利于发挥杂交稻稻种优势,更无法发挥其增产潜力。目前,我国杂交稻育秧成本在200元/亩左右,靠高密度播种、高密度栽插的方法来获取高产的方式成本过高,而按照一般播种密度育秧,则容易造成杂交稻漏插率高,使稻田基本苗不足,严重减产,这已经成为杂交稻区农民接受机插秧的最大限制因素。所以他认为,改变杂交稻区一家一户个体育秧的基本形式,展开集中育秧或工厂化育秧,大力发展与杂交稻育秧相匹配的机具,不仅可以在技术上支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更能够使供秧商品化,降低育插秧成本,加强杂交稻育秧环节性流转或服务性流转,也是翻越杂交稻育插秧成本这座高山的最有效途径。

    机艺结合 改进我国繁杂耕作制度

    农业部“十二五”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目标中说,“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水稻机械化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种植范围最广阔的粮食作物,繁杂的水稻耕作制度制约着我国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发展提高。

    于林惠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水稻主产省总体实现了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的加速提升,单季稻地区的高层次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机插秧高产、高效、优质的主导性地位,双季稻地区发展的自觉性也在增强,技术进一步熟化,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正在形成。但是,我国幅员辽阔,稻作制度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地在探索适宜水稻种植方式过程中,技术争论不断,致使少数地区朝秦暮楚,推广部门无所适从,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单季稻区,育秧、作业质量整体不高,育秧中心需求显现,栽培、秸秆还田后的配套管理等问题也使其机插秧技术优势受到制约。而在双季稻个别地区,品种搭配等技术问题尚待熟化。双季早稻的防止烂秧,晚季的高温伤苗、秧龄长短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试验研究制定本土化低成本育秧技术规范来解决,双季稻区机械化种植发展缓慢的技术原因,往往被经济因素所掩盖。他认为,通过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在水稻主产省制定相对统一的耕作制度、整体推进,机插秧抗灾增产优势明显,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使其担负起加快发展水稻机插秧的历史重任。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叶厚专研究员则立足江西实际情况,对双季稻区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说,江西双季稻常年种植面积5000万亩,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三,早稻种植面积达89%,居全国第一。农机农艺相融合,对提高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使农机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此,叶厚专介绍说,江西省农科院立足于机艺结合,通过研发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江西实际的水稻种植机械化道路。

    在农机创新方面,要根据双季稻区生产特点,研发稻田平整机,田面平整、插秧质好,并适度研发适应性强、轻便、价廉的直播、抛(摆)栽机,以规范直播抛栽稻的有序种植。同时加快研制符合双季稻生产特点的小行插秧机的步伐,该所连续3年多点试验,发现7寸机和8寸机在双季稻区都比日韩9寸机增加穴数多,产量高,8寸机比7寸又理想,因此,与艾田公司共同开发8寸步进式插秧机。在农艺创新方面,通过加强对适应不同稻区机械化生产作业水稻品种的筛选和选育,解决了水稻品种繁杂的问题,使杂交稻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抗逆性好、抽穗整齐,使用机械化插秧依然增产。同时,加强机插稻早生快发促蘖剂的研制,缓解了双季稻区水稻生长季节矛盾问题。使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最终实现双季稻机械化生产高产、高效、节本、增收的目标。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