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是近几年德州市农机部门大力推广的一项农机化新技术。该项技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从而达到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保护环境等效果。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0.04%,持水能力增加15%以上,粮食增产5%左右,同时节水10%以上,节肥20%,节省每亩机械作业支出40多元,每亩综合增收节支可达130元左右。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中,该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武城县农乐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的小麦辣椒间作模式,就是一项增收效果明显的新种植模式。
该模式是在种小麦时留好套种行,春天将辣椒育苗移栽,麦收后再种玉米,一年三种三收,三种作物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年收粮食亩均千斤以上,鲜椒4000斤以上,毛收入5000元以上。亩收入比传统模式(小麦+玉米)增收2840元,比净种辣椒增收1300元。这种种植模式既解决了辣椒重茬病害,又比粮棉套种收入高、劳动强度低,在我市有很大推广价值。而且,该社的辣椒多是订单种植,农户与企业签订了最低收购保护价合同,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去年全社1380亩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产560.4公斤,总产77.3万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效益还要好于去年。
农乐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11月在武城县老城镇后庄村成立,占地面积 3.5亩,库房600余平方米,办公室72 余平方米,维修车间25余平方米。该社拥有作业农机具92余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 17台,旋耕机10台,秸秆还田机9台,小麦免耕播种机 4台,其他配套机具45余台套,总资产360余万元。该社由农业化龙头企业英潮集团发起,采取集团+合作社+基地的现代农业化标准,集示范、优良品种推广、农机技术应用等职能于一身,建立了科学的服务体系。该社已流转土地1380亩,签订订单作业10万亩,建成一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
目前,麦椒间作套种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在附近农民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德州市农机局、武城县农机局专门组织了现场会进行推介,目前已有我市夏津、滨州惠民等县组团专程到武城参观学习,并洽谈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