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唤来“铁牛”助春耕——农业部帮扶纪实

作者:来凤农机办 尹菊英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5日

    又到一年农忙时,来凤县农村似乎还沉浸在土家年味的余韵中。

    “农业部对口帮扶来凤10多年,引导群众使用农机综合作业面达到35%,机收作业面达到98%。耕、种、收各个时段农忙所需时间都只要两个星期左右。”来凤县农业系统模范、百福司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肖光胜一语中的。

    2月26日,记者从百福司集镇出发,几分钟就到了堡上村官坝组徐志国家,院子里的一台中型拖拉机、一台农用车擦洗得干干净净。“现在是万事俱备,只等下雨就可以耕田了。”徐志国说。

    村里三分之二的人都外出打工、经商、上学,官坝组10多个劳动力耕种着140多亩地。因为实现了机耕、机收,这些劳动力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集镇附近建筑工地或其他行业务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

    “以前家家户户养耕牛,过了农历正月十五就下田,前前后后要忙上好几个月。”农业部挂职干部走村串户,群众的呼声及时传回农业部。在农业部支持下,来凤县农机综合服务大楼如期建成,农机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监理、供应维修等功能日趋完善,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业部挂职领导指导下,三胡乡狮子村农民率先成立腾讯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起1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点突破育苗、机插两大难题。

    一个人用一台机械耕作一天,比10个人用10头牛耕作一天的效率还高。农民争先恐后卖掉耕牛买“铁牛”。到去年底,来凤县农机保有量达40088台,总动力达138987千瓦。全县拥有农机经营户38个、农机维修点70个。运输、耕整、排灌、植保、收获、加工等机械成为农民生产致富的重要“帮手”。

    农业部根据中央精神到来凤扶贫,扶持重点放在“发展农业、改善生态、壮大产业、提升科技、培养人才”上,“十五”以来共投入资金1797万元,极大地促进了来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大河镇桐子园村近几年建成优质茶园1053亩、蔬菜基地300亩、水果基地200亩,超过了全村耕地面积的90%,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基地在田园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采取机械化作业,并在茶园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减少农药使用,生产的绿色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亩平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

    前有茶果飘香,后有青山为屏,家有碧水绕园。蓝色的墙、青色的瓦、白色的檐、红色的窗和绿色田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农业部多年的真情帮扶下,来凤全体干部职工与挂职领导一道,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为农业产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十一五”末,全县新建和改造培管工业原料林、优质畜牧、特色蔬菜、水果、道地药材和特色水产养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53万亩,生猪出栏55.6万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42家,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5元。

    两台拖拉机、两台起垄机同时下田,每天机耕30多亩。无论是本县境内,还是邻近县市,只要是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就少不了来凤县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们的身影。

    段绪明是本地有名的 “蔬菜大王”,在山西、贵州、陕西等地办基地种蔬菜多年。2006年,段绪明与人合伙组建了来凤金秋农业公司和新时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07年冬,公司在旧司乡马家沟村等地租赁土地1300余亩,建起了高标准桑蚕基地,并套种反季节蔬菜,建成了高科技现代农业立体开发示范园,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实现了农企双赢。

    基地规模做得越大,所需劳力就越多。近几年,田间工人的工资从每天三四十元涨到上百元,企业利润空间连年萎缩。2010年,段绪明和弟弟段绪勇组织乡亲购回拖拉机、起垄机、脱粒机、喷灌机等30多台农用机械,组建了来凤县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他们不仅经营好1300亩桑蔬套种基地,还靠机耕作业获得了6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

    “1亩萝卜产量可达四五千公斤,最低批发价1元,一亩桑园每季可养1张蚕,每年收入可达5000元。”段绪明计划把附近几个村的土地承包下来,把更多的劳力解放出来,让他们安心外出挣钱。(来凤农机办 尹菊英)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