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畦之间宽度为1.4米~1.6米和2.8米~3米两种规格
山西省原平市为了方便农机的田间作业,近年来科学规范调整水浇地畦堰的宽度,既方便了农机作业,又降低了作业成本,受到广大农民及农机手的欢迎。
原平市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90万亩,水浇地面积60万亩。去年粮食总产突破6.48亿斤,是连续5年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先进县”。
全市60万亩水浇地中有55万亩种粮食。但是多年来,由于畦堰的宽窄不一,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作业。比如机播玉米、四轮拖拉机一次可以种4垄,而4垄的宽度一般在1.4米到1.6米之间,但是农民在垒畦堰时,并不按照这个特点去垒,有的宽,有的窄,宽的一畦能种9垄、窄的甚至只能种3垄,种5垄、6垄、7垄的也非常普遍,这样就造成了播种时农机空驶率的增加,不但浪费了油料,而且地头回头拐弯也造成碾压增多,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农业、农机等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倡并推广垒畦堰的科学方法,一般要求一畦之间宽度在1.4米~1.6米、2.8米~3米之间两种规格,这样无论是大型拖拉机耕种作业、机收作业,还是中小型拖拉机机播作业,都正好是一出或者一个来回的宽度,大大方便了农机的田间作业,油料成本也平均下降15%左右,成为比较理想的农机作业畦堰标准。与此同时,该市还试行先播种,后垒堰的方法,选择在宽窄行种植的宽行中垒堰,这样虽然麻烦一些,但更适合农机作业,行距也更加均匀。
目前,原平市类似这样的标准畦堰已达水浇地面积的90%,除少数不规则地块外,基本实现了方便农机作业的要求。(张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