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慈利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大瓶颈,2004年以来,随着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该县农机部门抢抓机遇,大力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8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用水平达到38%,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植保机械基本普及,全县农业生产步上了机械化道路。
2010年以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成为该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大瓶颈。近两年来,该县利用中央财政对育插秧设备补贴50%的惠农政策,县财政每年再拿出40万元资金,对购买育插秧设备进行30-50%的累加补贴,大大激发了农民购买使用育插秧设备的热情,到目前为止,该县建成了张家界市首座大棚育秧工厂,推广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6套,插秧机保有量达到84台。攻克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指日可待。
现在,农村留守劳动力严重老龄化,农业机械化正在加速,这两个因素在该县催生出了一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他们正努力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最后一步。但是他们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一是部分农户意愿不统一,在成片土地流转过程中,总能遇到大约30%的农户不愿意将土地交给大户经营,或者租金要求难以统一,使得大面积集约化经营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不能很好的发挥效能;二是签订租赁合约时,大多数农户只愿意一年一签,种粮大户不好进行长期规划,更不敢进行大型晒场、仓库、烘干设备方面的大投入;三是种粮大户要直接面对大量农户,容易发生合约争议,处理起来费时费力。受这三大因素制约,使得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展缓慢,最终将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新瓶颈。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瓶颈呢?笔者大胆设想:由政府将土地经营权从农民手里返租回来,然后统一发包给种粮大户,租期10年,并允许种粮大户经申请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后,根据机械化作业和种植经营需要对土地进行保护性整改,而政府可以把现在花费在农田基本改造方面的费用,可以综合种粮大户实际经营情况和实际实施的土地基本改造情况,以奖励的方式投放给他们。
采取这种对策的好处是:政府统一返租农民土地,容易统一农民思想认识,农民的基本利益也有保障;种粮大户直接与当地政府部门签约,不容易发生纠纷;种粮大户能够进行长期投资规划,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另外,实施这个对策,还能简化农业、农机部门的各项工作,更利于政府对农业进行高效的调控管理,更好的发挥各种涉农补贴资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