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农机手寇思仓的联合收割机就停在了子午镇环山公路边,等待条件适合时入地收麦。闲不住的他,一边用抹布擦拭着收割机,一边和记者聊。
寇师傅今年50岁,开着农机从事三夏麦收已有12个年头,算是一名老农机手。今年4月10日,他从老家临潼区何寨乡寇家村出发,开着自家的联合收割机奔赴四川攀枝花、绵竹、成都、安县等地收麦子,5月末赶回西安,依次收割长安、户县的麦子,最后再回临潼收自家的8亩地。这些活都干完了,寇师傅还要马不停蹄地赶赴甘肃、青海,直到11月才能返回家乡。对寇师傅来说,整个麦收季长达半年之久。这几年,寇师傅年年都是这么过的。
数月奔波忙麦收,个中辛苦不待言。性格开朗的寇师傅说:“干啥活都辛苦,要看值不值。帮人收麦不能暴富,但能脱贫致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一亩地能挣50元,除掉15元的油料费、5元的司机工资、3元的经纪人中介费、2元饭钱,剩下的净落20元,半年下来一台机器能挣2万来元。
寇师傅如今有3台联合收割机。2000年,他东拼西凑花6.3万元买了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当年还没有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0%的政策。10多年间,他先后买过5台机子,现有的3台全都享受上了30%的补贴,总共让他少花了近10万元的购机款。他说:“近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让咱农机手省了不少买机器的钱,有关部门还开通了农机加油绿色通道、建立了GPS麦收信息平台,让我们既省了时间还提高了效率。有了这些保障,我们农机手再也不用不分昼夜地盲目抢时赶工了。”
让寇师傅感受最深的,是政府的好政策和我市农机化快速发展给自家生活带来的改变。他满脸笑意地说:“几年下来,我有了自己的3台机器,家里也盖起了大房子。虽说长时间奔忙是辛苦,但真的值得,不光自己日子过好了,还积攒了一些经验、建立了一些关系。今年忙罢,我打算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组织更多的农机手,为咱西安周边省市的三夏提供服务。”作者:闫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