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记者走进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镇头村,听村民对着滚滚麦浪总结这一季农业生产的苦乐得失——
【编者的话】
当前,全省各地广大农村即将掀起“三夏”生产热潮。为全面反映我省今年“三夏”生产的新特点、新成就,安徽日报自今日起在“记者走江淮”专栏中,刊登记者从一线发来的现场报道。
一张巨大的金黄色“草席”从山坡铺到山下,“草席”上绿色收割机、红色拖拉机、黄色平板车,还有头戴草帽、挥舞镰刀的人群,跃动其上,热闹非凡。5月30日上午,记者乘车顺着群山环抱的宿州市埇桥区镇头村山路行驶时,目睹了这番壮观的午季抢收景象。
“山地气温高、日照足,麦子最先熟。今年风调雨顺,增产没问题。”张庄自然村村民周正芬说这话时,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她的田里“劈波斩浪”,不一会儿,4亩地就剩下根根短麦茬。“铁牛”边割边脱粒,作业告一段落就翻转漏斗,将麦仁“吐”在铺于地面的塑料皮上,颗粒归仓。
“几天前,镇、村就打招呼,最近将有连阴雨,麦子早熟地区要抓紧抢收,避免出现晾晒问题。”村民丁昌华一边说一边和两名农妇把收获的麦仁打包装袋,身旁的麦粒堆得像一座小山。他家只有两亩地,但也视如珍宝,一大早就请来机手收割。记者数了数共有20袋,按每袋50公斤计算,这两亩的产量约为1000公斤。不过,记者在每个袋里都发现了一些未脱粒的完整麦穗,丁昌华用手搓着麦穗不无惋惜地说:“俺后悔没听土专家的话,秋种时播量偏大,加上用药不及时,出现了一些倒伏现象,造成收割时出现杂质。下次俺注意改进,产量会更高。”
在抢收现场,机手丁建设是个大忙人,他天没大亮就下地帮农户收割,连续两个小时没有下机,不远处,他的妻子领着几岁的儿子,负责帮丈夫算地亩、谈价格。“今年农机收割的政府指导价是每亩50元。不过,俺这个村庄有不少拐弯抹角不好收割的零碎地块,因为对机器损耗大,收割价格要略高一点。”丁建设的妻子说。
“是呀,俺村付的工钱总是比别的村高。”村民周正芬嘟着嘴说。听到这,村民们全都起了共鸣,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俺们村就是不如有的村活泛。你看看人家搞土地流转,愿种田的租人家地规模种田,想打工的安心打工挣钱,午收时收割机进村两天就结束了战斗,种地多轻松。”
“话说回来,俺村要想规模化种地,得把水利设施搞上去,不能要沟没沟,要井没井的。”
心急的村民还真不少,一些村民在排队等机器的时候,索性戴上草帽,拿起镰刀把地头农机难够着的地块先行收割。“闲着也是闲着,抢一点是一点。何况俺看着这么好的麦子就欢喜。”村民张正民说。
不过,山对面草场自然村村民拿镰刀时的心情可就沉重多了。这里的一些小麦种在山坡上,机器完全进不去,只能手工割。“拿镰刀割麦的滋味不好受。”村民武家新伸出胳膊,只见上面是一道道红印子,全是扎人的麦芒留下的记号。为收割在山坡上的5亩小麦地,他全家齐上阵,还请来邻居帮忙,愣是忙了一天半。手工收割后,工序更复杂。在乡间公路上,记者看到路中间铺满了刚收下的麦秆,任由车辆碾轧,“噼叭”作响。许多村民用叉子和木铣在路边扬场,去灰去壳,十分辛苦。
“这次午季抢收,俺村一些农民开始反思,山区种植是不是该转变传统模式了。”草场自然村支书武家稠说,山坡土层浅,种小麦产量低、收获成本高,且不利于水土保持,而一些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种植山杂果,每亩收益超过种粮食作物两倍以上。“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山上成片载果,山下规模种田,各得其所,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武家稠说。(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