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禁烧秸秆,关键要让农民得益

作者:新华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6日

  记者这几天在省内农村采访,途经之处,时常可以看到农民在焚烧油菜和小麦秸秆,浓烟滚滚,弥漫田野。

  “我们以前不烧,因为以前秸秆都用来烧火做饭、给猪牛羊铺圈,还可以喂牲口。现在,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也没有几户用秸秆铺猪圈喂牲口;乡下都用上了液化气,做饭已不用秸秆了。”南京江宁区横溪邵家村村民邵余顺向记者解释“点火”的原因。

  “如果有利可图,叫他烧他也不愿意的。”建湖县恒济镇种粮大户肖昭勤快言快语告诉记者,“比如我,种了300多亩麦子,现在麦子收上来了,就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秸秆这样最省事,也最合算。”为什么要焚烧秸秆?“本地的收割机没有切草装置,不烧掉,怎么翻地种水稻呢?”他说,去年有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劝他不要焚烧秸秆,每亩有10来元补贴的。因此,他没有烧掉秸秆,雇请了本地农民和车辆,花了几千元,“可是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到,不知道被哪个环节截走了。今年干脆烧掉它,好歹还能落点草木灰肥肥田。”

  “抢收麦子后,接着就要插秧。农民为了抢季节,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堆在田里的秸秆,焚烧就成了主要选择。” 省秸秆机械化还田专家组首席专家陈新坦言,秸秆虽然有一定的工业用途,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比如,秸秆可以造纸,造人工板,可以生产乙醇,而这主要还停留在理论上,“有的地方收购秸秆,用来制作草帽或者其他工艺品,但这种消耗是极其有限的。”

  省农机局专家孟德富分析说,秸秆的重要出路在于“转化”,而眼下一家一户农民如何将秸秆转化、转化成什么,这些不仅在技术上存在问题,在经济上也是个问题秸秆转化是否合算?农户在转化中是否能增收?秸秆收集出售,一要增加劳动力,二要增加运输成本,按目前的秸秆收购价位,农民算了账以后“觉得不划算”。

  从秸秆加工企业来说,运行成本高也成为转化的致命伤。业内人士介绍:现在物流成本太高了,秸秆体积大,一辆中型货车一次只能载800公斤,每天只能收回3吨秸秆。以去年泰州的行情为例,一辆卡车之外,要请8个工人捆扎搬运,每人每天80元工资;汽油费加汽车折旧费每天600元,回收3吨秸秆的成本是1240元,而最终生产出来的生物质燃料的卖价却不足千元。

  除了转化,杜绝秸秆焚烧的最大出路是“还田”。那么,秸秆还田存在什么障碍呢?“从农户来说,成本增高、比较效益低,是秸秆还田的最大阻力。”孟德富说,夏收季节仅有10天左右过渡,如果秸秆切碎还田,夏秋两季要每亩增加农本40-50元,“每亩10元的秸秆还田补贴,远远不够还田成本”。

  “让农民在秸秆还田中得利,需要政策的配套和完善。”溧阳市社渚镇梅山村种粮大户汤芳伢说。汤芳伢除了种粮,还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去年,他所在的农机合作社为周边2万多亩麦子秸秆还田,今年更多,达2.5万亩。“其实农民都知道,秸秆还田后,肥料可以少用,土质也能改良。可是,成本也确实不低。”他算了笔账:一亩麦子,从收割、切草到秸秆还田,一共需要110元,其中收割费用60元,切草10元,还田50元。而秸秆还田每亩补贴只有10来元,农民觉得“明摆着是赔本的”,因此,很多农民还是选择了烧掉。

  “还有一点,要做到秸秆还田,收割机上必须装有切草装置。这个装置要花1万多元,不在农机补贴之列,而且,有了切草装置,收割机耗油量会增大。因此,多数农机合作社的收割机没有装切草装置不切草,还田也就无从谈起喽。”汤芳伢说,“因此我觉得,除了加大对秸秆还田的补贴力度,还应该把切草装置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内。” 本报记者 陈家根 朱新法

  作者:陈家根 朱新法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