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打造农机服务品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

作者:邹蔚旭 沙青竹 孟君臣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6日
    竹溪县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2月,在竹溪县相关部门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四年的不断发展,目前社员已达103户,拥有办公房240m2(其中教室65m2),车库车棚400m2,机械设备309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12台,大中型拖拉机15台;有从业人员148人,包括聘用人员36人,专业技术人员17人,主要从事农机作业、培训、维修、农村运输等多种农机化服务。2011年,累积完成机械耕整10.3万亩,机械收割1.5万亩,茶叶修剪6万亩,机械植保14万亩,对外维修机具370台(套),培训农机技术人员468人,实现农机服务总收入达1039万元,实现利润52万元。四年来,竹溪县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服务于机手  精心打造农机服务平台。

    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能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提升合作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要求必须以合作社为平台,整合农机个体,形成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合作社服务品牌和社员的凝聚力。为此,竹溪县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是加大对本社社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的培训,该社社员的机械操作、机械修理保养、作业规程、服务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建立了作业信息服务网络。该社设置了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热线电话,聘请了兼职信息员和信息联络员,开展信息收集工作。并要求本社所有社员必须成为本社的义务信息联络员。在抓好信息收集的同时,合作社根据作业信息,主动与农户签定作业合同,再安排农机作业人员开展作业服务。由于作业信息服务工作全面到位,入社会员省去了找活路、谈价格、签合同等环节,使机械的使用率、作业规模、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其次是建立健全跨区作业信息网络,组织本社机手到陕西、重庆部分县市进行跨区作业。近年来该社和江苏等地的大型跨区作业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陕西、重庆部分县市开展了跨区作业,既提高了机具利用率,为合作社社员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本社的知名度,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三是发挥技术优势,加强农机具的维修保养。为了搞好本社农机具的维修保养,该社成立了一个由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机具维修服务队,建立了维修车间,常年从事农机维修服务工作,即解决本社农机具的维修问题,也为社会机手提供维修服务。由于该社积极为机手服务,让机手看到了合作社的好处和优势,多数社会机手主动要求加入我社。

    第二、服务于农业  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主力军

    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战略布局。该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战略布局,积极谋划服务全县农业产业。一方面抓抢机遇争项目。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壮大实力。主动向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请求将农机化服务工作纳入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战略布局的建设规划之中。安排专人到乡(镇)、村(场)和专业户联系洽谈有关农机化服务事宜;另一方面凝聚共识谋发展。研究如何服务于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社员经济收入。在竹溪万吨贡米基地建设项目中,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先后投入农机技术人员15人、农机手164人、各种机械设备129台,发放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资料4500份,在耕整、育秧、插秧、植保、排灌、收获等生产环节全部提供机械化服务,使5万亩的万吨贡米基地项目得以成功顺利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竹溪是全国10个优质烟叶种植区域之一,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5.2万亩。为了满足烟叶板块生产基地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了耕整、起垄、覆膜机具40台(套)、植保机械50台,服务烟叶生产,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烟叶产业。

    竹溪县是茶叶产业大县,现有茶园面积22万亩,其中有16万亩分散在各家各户。茶叶是一个劳动密集性产业,季节性强、用工量大、生产环节多,以往由于季节性劳力荒比较突出,致使部分茶园管理跟不上,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少数茶园甚至被荒废。针对这一情况,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茶叶生产管理的农时特点,采取承包服务的方式,参与到茶园管理环节中。一是由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牵头,把分散的农机户和茶叶生产机具整合在一起,组成几个小分队,突击性地开展茶叶修剪、茶园中耕除草等农机作业服务。二是低价向茶农租赁茶园管理机械。三是主动和乡(镇)、村(场)联系,由他们组织茶农,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无偿为他们培训茶叶机具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积极向茶农宣传推介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农机具和技术。几年来,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累计向全县30个茶叶专业村9500户茶农直接开展农机作业服务11万亩,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活动47场(次),发放技术资料2500份,向茶农租赁农机具250多台次,帮助茶农选购农机具500多台,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了全县的茶叶产业。

    仅2011年,在全县6大农业产业的9大板块基地中,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量累计达21万亩,作业服务收入达到879万元,占合作社年收入的79%。

    第三、服务于农户  努力实现户社双赢

    农民是农机合作社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竹溪县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尽心竭力地为全县广大农民服好务,只要有需求,就尽力满足。农户和农机合作社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保护他们的利益中,合作社获利,在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中,合作社发展。

    为了刺激千家万户农民对农机服务的需求,保护他们的用机热情,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农机服务中十分重视保护广大农民、农户的利益,切实帮助他们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水稻是竹溪县的主要农作物,但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因为这个原因,两年前,竹溪有30%以上的农户不愿种植水稻,相当一部分的稻田改种玉米。为帮助农民减轻水稻生产中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近两年,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今年,该社又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水坪镇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联栋温室大棚,开始从育秧、机耕、机插、植保到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看到农机化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竹溪县中峰镇刘家湾村农民刘克成说:“是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使我家的6亩水田有了保障,让我脱了贫致了富。”老刘是该社自建社以来的老服务对象,他家有两个儿子,6.8亩水田。以前,他们全家劳力一年到头都忙在水田里,儿子不能外出务工挣钱。自从该社为他家开展农机服务以来,他的两个儿子全年都在外务工挣钱,近七亩水田就老刘一人管理着,而且由原来一年只种一季变为现在一年耕种两季,实现了“外头有人挣钱、家里有人种田”,他的家庭收入大大增加,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

    第四、围绕激发服务活力  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合作社要发展,社员是关键。由于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以社员为本,做到一切为了社员、一切服务社员,使合作社逐渐成为社员离不开的“家”。该社社员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是以利益为纽带聚集起来的。因此,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日常管理和作业服务中,把维护各个社员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可能实现社员利益的最大化,体现分配的公平化、合理化。同时,要使合作社能够长久的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打造一个社会信任,农民群众认可满意的服务品牌,还要兼顾好社会效益,做到互利双赢。为此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着重在日常管理服务和运作机制、运作模式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运作模式和管理办法。其主要有:一是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特别是章程中“互利合作、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退社自由”的原则进行总体管理。在日常管理中,实行公开化,坚持财务公开、重大事务公开,保障社员的参入权、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二是在利益分配上,除去按章程规定的比例提取公益金、公积金,再剔除公共费用后,严格按出资多少、作业量大小进行分配。对聘请人员,实行固定工资、活动工资(按单位作业面积计算)两种工资制度,按月或按季度发放,并按贡献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在具体的服务作业中,实行派遣制,根据作业量的大小及作业的时间要求调配力量,需集中的则集中,宜分散的则分散,并分机分户的建立作业档案,作为服务费及年度股息分红的依据。四是在整个运作服务中,做到“九个统一”,即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签订作业合同、统一作业价格、统一发布作业信息、统一派遣作业任务、统一结收作业服务费、统一作业规程、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机具维修保养。

    由于运作机制灵活、运作模式贴近实际、管理科学民主、服务保障有力、分配公平合理,使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当然,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流动资金不足、服务领域不宽、服务效率不高、大型机具较少、董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等等问题,还需不断改进和提高。 (邹蔚旭  沙青竹   孟君臣)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