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记适用农机新技术推广示范户

作者:巴南区农业委员会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6日

    巴南区石龙镇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机化工作,近些年来,为切实做好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该镇农服中心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注重指导和培训农机专业户和种粮大户,采取“请进来”,即请老师到当地举办培训班、请技术人员到农户现场指导;“走出去”,即动员机手或对水稻机插秧感兴趣、有意向购买插秧机的村民参加区农机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参加培训学习以及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在当地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农机专业户和种粮大户。在育秧、插秧前,召开村社育秧现场会和机插秧现场会,确保机手、机插秧农户熟练掌握育秧要领,也让广大群众直观感受机插秧的优势,为机插秧技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在区农机、农技部门的指导下,以种粮大户为重点选择好试验示范片区实行“八统一”管理。带动农民主动学习机插秧新技术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

    石龙镇的风云人物 在上述形势下,石龙镇大兴村回龙湾社社长,重庆科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本国理所当然的成了当地的风云人物。张本国在当地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农委农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带头应用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积极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大力宣传惠农政策,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领导和群众好评。在2012年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阶段,市农委副主任、农机办主任秦大春带领相关处室和区农委相关科站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两次来到张本国的承包地进行现场指导,为他出谋划策,解决难题。张本国说,这是莫大的荣誉,也是一种鞭策。

    荣誉来自矢志不渝的奋斗 荣誉的背后,需要超出常人的努力和矢志不渝的奋斗。2011年,张本国开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1920亩,其中机耕700亩,水稻机插秧420亩,植保600亩,抽水灌田200亩。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15万元,经营效益1.6万元左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2011年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生产中,实行“八个统一”,既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防、统一机收、统一农资采购和余粮销售。420亩机插秧水稻从机耕到播种、从机插到机灌、从机防(机械化防治病虫害)到机收,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亩产达到620公斤,比常规栽植的水稻亩均增产75公斤,仅此一项,净增收粮食3万多公斤。带动全镇实施水稻机插秧5千多亩,增收粮食40多万公斤。当年12月,经区农委、市农委推荐,张本国被农业部评为南方丘陵山区适用农机新技术推广示范户。在市农委和区农委领导带领下,到福建漳州参加了“第二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并在“南方丘陵山区适用农机新技术推广座谈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得到农业部农机化司、市农委农机办领导的肯定。他自己也开阔了眼界,了解到更多更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增强了信心,为以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引进先进农业机械扩大水稻种植规模 他一方面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引进水稻良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实行高效种植,开展大规模粮食生产,2012年承包了近2000亩水稻田开展水稻机插秧。他之所以能承包这么多土地,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也使他能够从容应对繁重的农田劳动。目前,他在承包地种植水稻,从播种到收获已经可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了。他的机插秧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榜样,从全社发展到全村,又从全村发展到全镇,进而幅射到南川区的大观镇。他育的机插秧苗受到大家的充分认可,原来一般要15至18盘秧苗栽一亩大田,而他今年育的机插秧苗每10至12盘就可栽一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张技术员”。他说,现在国家补贴多,有粮食直补,有购机补贴,对我们种粮大户还有其他优惠政策,政府的这种做法让我们这些种粮大户很感激,也让我们有信心把粮食种好,为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土地流转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通过种粮大户土地流转以后,实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才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张本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动员儿子回家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 用农业机械化实行科学种田让张本国尝到了甜头,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他同时发现,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只有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才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好粮食生产农机化作业,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张本国把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动员回家,创办了重庆胜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在区农机部门的扶持下,重庆胜秋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拥有微耕机6台、两行插秧机8台、四行插秧机4台、机动喷雾器5台、抽水机3台,农机具原值23.5万元,总动力达到68千瓦。为了扶持张本国搞好水稻机插秧,区农机部门又免费提供了2台大马力拖拉机帮助他耕整大田,使其农机化作业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注重人才培育考虑后继有人 张本国还很注重人才培养,他说,我自己已经60多了,必须考虑后继有人的问题了,现在,农业生产收入低,愿意务农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并且适合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人更少,因而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缓慢,我们不得不把培育农业生产青年人才的事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来考虑。农机化人才的培育与发展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必须要深谋远虑,从事业发展之长远来计议。造就“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持续发展之势。他在重点培养儿子和其他年轻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时,积极聘用和培养农机、农艺技术员。区有关部门、镇农业服务中心还根据“经济、安全、有效”的方针给予大力支持,对张本国和当地农民进行定期农机农技人员培训。通过张本国组织和示范带动作用,石龙镇的农机化和农业技术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期培训当地农民1200多人。其中不乏育秧能手、插秧机、拖拉机操作能手、农机维修能手等等。

    经巴南区农委严格按照《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2012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补贴试点方案的通知》(渝农发〔2011〕477号文)要求审核确认,张本国2012年实际种植机插秧水稻1558亩。育插秧阶段使用40马力以上拖拉机2台、运输型拖拉机1台、微耕机12台、抽水机6台、机插秧专用播种机1台(套)、两行插秧机6台、四行插秧机4台,机手及其他人员23人,共栽插22天。 由于水稻机插有规模,质量高,秧苗长势好,受到各级领导关注和好评。近日,市农委农机办综合处调研员杨培成和区农委农机推广站长陪同重庆电视台李记者到石龙镇进行现场采访时,又对他和他的水稻机插秧进行了专项采访。目前张本国的水稻机插秧长势良好,正进入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阶段,确保机插水稻丰产丰收。(曾在庆)
 
    作者:曾在庆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