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麦客”挣钱越来越难

作者:《大众日报》本报记者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李清明李锋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9日

  阅读提示:当前,我省5400多万亩小麦正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开机收割。“开镰”变“开机”,一字之差,背后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巨变。

  然而,随着农机数量猛增,跨区作业市场上的农机日趋饱和,“麦客”效益不断下降。

  本报记者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李清明李锋

  从“过麦”脱层皮到收麦不弯腰

  在鲁西南地区,人们常把收麦子称做“过麦”。乡亲们都把“过麦”看做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收了麦粮,心中不慌”。

  今年不到40岁、在省直机关工作的李先生老家在鲁西南,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向记者讲述了童年的记忆。

  在上世纪80年代,早在“过麦”前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家家都不再吃鸡蛋,而是把它攒起来,等到“过麦”时再吃,因为“过麦”是要透支人的体力的。

  到了麦子蜡黄时,该准备打麦场了。家家都选择一片离家较近的责任田,拔掉麦子,用铁锨把地整好,然后洒上水,再拉着石磙把打麦场压实碾平。

  麦子熟了。因为天热,乡亲们往往天不亮就起床,拿着头天晚上磨得锋利的镰刀,赶到麦田里趟着露水低头割麦子。麦子被割倒在地上,用地排车拉到打麦场上,摊匀晾晒。轧小麦得挑太阳最“毒”的天,大人们顶着烈日把麦子翻了一遍又一遍,皮肤晒得黝黑,汗珠顺着脸颊、肚皮、腿肚一直流到麦秆上……

  对于乡亲们而言,“过麦”时最糟糕的是遇上阴雨天。原本摊匀晒干的麦子还要重新堆成堆,等到晴天再重新晾场,乡亲们累死累活,“"过麦"脱层皮。”人们常说。

  而6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有鲁南粮仓之称的郯城县,发现这些场景已成历史。在泉源乡泉南村,正碰到50岁的村民刘贵刚拿了一把镰刀来到自家的承包地,但刘贵刚告诉记者,这把镰刀基本是摆设,也就割个边边角角,现在收麦子都用机械,基本上不用弯腰。

  不一会儿,镇上的纪昌农机合作社一台120马力的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开过来了。地上铺一块塑料布,一阵机器轰鸣后,金黄的麦粒倾泻而下,收割2亩地连上秸秆还田只用了20分钟。刘贵刚开了一台拖拉机把十几袋子收好的麦粒拉回家,可以在自家院子前和平房上晾晒;如果不愿意晾晒,也可以直接把鲜麦折价卖给面粉厂。

  “麦客”转战省内外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郯城县小麦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县长李献荣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小麦机收率已经达到99%,除了本地机械,每年有上千台外地大型机械进入郯城作业。一般不到10天就完成收获任务,麦子收完,玉米播种也基本结束。

  1994年,全省小麦收割机械只有2000多台,而到去年全省小麦联合收割机已发展到13万多台,小麦机收率达到97%。

  山东的小麦机收发展速度领跑全国,跨区作业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省农机局监督管理处处长贾建国介绍,利用小麦成熟时间差和地域差跨区作业是农民的首创。山东省农机部门1995年在省内组织开展了小麦联合收获“西进东征”作业,开了有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的先河。三夏期间,大量“麦客”转战省内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小麦主产区,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目前作业项目由单纯的小麦机收拓展到玉米机收、深耕整地、小麦机播、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等,作业季节由单纯的三夏作业拓展到全年。

  47岁的东平县接山镇苍邱村农机手李培新告诉记者,10年前大型农机比较少,一台车平均一年的作业面积近2000亩,纯挣3万元。2002年,他贷款5万元购入了一台福田欧豹70拖拉机,加入了跨区作业大军。

  贾建国认为,随着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迅猛发展,“开镰”已成“开机”,一字之差,背后是农民生产条件的巨大改善。

  统计显示,由于实行小麦机收跨区作业,使收麦时间由过去的每县半个月左右,缩短为10天以内,实现了适时收获、适时播种。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可以替代40—50个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还需打响服务品牌

  高青县田镇街道周家村农机手周作华1998年起就开始参加跨区作业,是位地地道道的老“麦客”,光收割机就换了三台。

  “五年前随便找个地方就够割一季,虽然辛苦,一年挣个六七万元,一台收割机两年能回本,现在挣钱却越来越难。”

  原来,这几年各地小麦面积却没多大变化,但收割机的保有量猛增。从1995年到现在,全省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平均以每年6000多台的速度增长;全省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由刚开始的近百台,发展到8万多台。今年小麦的开镰价是50元每亩,比往年略有上涨;但机收成本在大幅增加,今年的柴油价格为7.57元每升,比2008年上涨30%。人工费涨得更猛,雇个司机一个月要支付6000元。

  当前,跨区作业市场上农机日趋饱和、作业成本上升、机收效益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带队参加跨区作业的高青农机安全监理站站长张洪介绍说,“跨区不跨省是今年出现的新现象。跨区作业是很"熬人"的活,一些农机手选择在省内作业,除年龄因素外,收益降低也是他们留守的原因之一,但大型农机不可能人人买,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张洪告诉记者,高青惠青农机合作社在省外深受欢迎,许多农户把地里的麦子专门留给他们,早晚等他们来收。品牌效应让合作社成员比一般农机手一季多挣1000多元,但这样的品牌眼下还是太缺太少。

  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认为,一台农机两个司机包打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农机作业将来要向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农机服务模式上着力。比如培育发展农机服务合作社等的新兴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形成合同作业、“一条龙”服务,开展土地托管、参与土地流转等新的农机服务模式。农民会更加注重服务。近几年,山东省农机管理部门在跨区作业中开展了“明星作业队”创建活动,意在打响“山东农机”的服务品牌,推动农机作业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档次发展。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