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区:麦收日记农机手老王父子的“三夏”生活

作者:中国淮海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0日

  中国淮海网消息:眼下正是小麦收割的季节,据预报,麦收期间,徐州天气以过程性降雨为主。和天气赛跑,全市万余名农机手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日夜忙碌在田间地头,确保农民辛辛苦苦耕作的成果能颗粒归仓。今天的《麦收日记》,我们走近贾汪区农机手王世连和王俊生父子,看看他们繁忙的夏收生活。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年中有6个月,老王父子要像候鸟一样迁徙,驾驶着自己的收割机从南到北,跨区作业。在经历了四川、山西、苏南等地的跨区作业之后,老王父子回到了家乡,这两天要为乡亲们收割小麦。

  清晨六点,在贾汪区大吴镇韩园村的麦地里,我们见到了农机手王世连和他的儿子王俊生。为了省钱、省时间,昨天一夜,爷俩就睡在了地头的货车里。

  贾汪区农机手 王俊生:(昨天晚上就在车上睡的吗?)是的。(干到几点?)十一点多。(天天睡在车上辛苦不辛苦?)辛苦,习惯了。

  今年55岁的王世连和儿子搭伙开收割机已有6个年头了,每年三秋、三夏的粮食收获季节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四天前,爷俩刚刚从苏南收完小麦回来,就接到了韩园村需要收获100亩小麦的电话。

  贾汪区农机手  王俊生 :(干活最怕的是什么?)下雨,一下雨就不能干活,雇人工资照发,田一烂,我们也进不去,主要是因为地里湿,车进不去,耽误干活。

  简单的检查和调试后,王俊生驾驶着收割机便开始忙碌起来,在机器轰鸣声中,一亩地只几个来回就收割完了,父亲老王在一旁认真看着,并不时上前指挥。

  贾汪区农机手  王世连:(你儿子开机器,你负责干什么?)我负责给他收钱,修修机器什么的,我玩机器玩二十多年了,我从二十岁就开始玩机器。

  长期的田野作业把老王的皮肤晒得黝黑,一脸深深浅浅的皱纹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许多,不过老王很满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一亩地能挣70元,除掉油料费、雇人工资、经纪人中介费等,剩下的可以净落三四十元,一年下来,一台机器能挣近10万元。

  汪区农机手  王世连:(今天能割多少亩地?)今天就是搞到天黑也就三十多亩,麦棵比较矮容易掉麦穗头,不能割快。老百姓种点粮食不容易,我也是老百姓,我也能体贴他们。俺也不想把粮食撒掉,尽量把它搞干净,到手的粮食撒了太可惜。

  正是这样细心、周到的服务,让老王在全国各地有了很多老主顾,他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拉着“铁牛”,能从老家江苏一路沿途收割到广东。

  贾汪区农机手  王世连:(你记得是什么?)这个是村里付钱,割到哪家要记个名,到时候知道谁割了多少,这是我们全国各地的客户电话。(都是你联系的业户?)对,哪里开始收割一打电话就知道了,这是四川的,还有丹阳的,南方的。

  时近晌午,放眼望去,远处的麦田里到处都有收割机来回穿梭,天地间回荡着隆隆的机器声。中午的气温越来越高,王俊生坐在被阳光灼的滚烫的驾驶室里,汗水不停地往下淌,收割机卷起的麦叶迎面扑来,很是刺鼻,从驾驶室出来,整个人都是黑的。一直到下午三点,老王父子才趁着装袋的间隙,吃了点饭。

  (中午都吃这个吗?)王世连:一般都吃这个。(我看你的煎饼还特别烙过。)这是烙过又烘干的,搁三两个月都不坏。(不就菜这样吃香吗?)香。你试试香不香?很香。(一天能吃几顿?)王俊生:有时两顿,有时三顿。

  收获的季节十分短暂,大片区域内的麦田都在几天内同时成熟,为了能多收割多赚钱,今天晚上对于老王父子来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虽然辛苦,但对于这个行业,老王充满了希望。夏收之后,他们就能回家好好休养一番,等到秋收时再整装出发,开着隆隆的“铁牛”继续圆他的致富梦。

  贾汪区农机手  王世连 :这个机子一小时也就收五、六亩田。过两年这个机器已经出了新型的,慢慢就要淘汰,一淘汰活儿就不好找势必就要换新机子,换新型的就好办了,效率比较高。(国家还能给一部分补贴?)那是肯定的。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