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2日开始,农机手朱和平驾驶自己的联合收割机奔波近300多公里,来到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参加小麦收割跨区大会战。6月7日,在休息的间隙,记者对朱和平进行了采访。
“我干这一行已经十六七年了,从1995年就开着联合收割机,到处收麦子。”朱和平对记者说,“当时是看着外地人在咱本地收麦挣钱,就和同村几个好友合计着也合伙买个收割机,没想到,一收就是十几年。”
朱和平是泽州县高都镇泊村人,从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以前,一直在跑公路运输。转行以后开着收割机跑外帮忙收麦子,也是天天在路上奔波。对于这些经历,朱和平笑着说,可能咱就是这个命吧,不管干什么都是在路上跑。
朱和平说,收麦子是夏天农村的一件大事,二十多年前因为联合收割机很少,咱们这里麦子全靠人工收割。“顶着红日头,戴着草帽,拿着镰刀,弯着腰在地里割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儿。”
1995年,朱和平和同村几位好友合伙购买了一台收割机,开始了跨区收麦子挣钱的营生。从合伙到单干,朱和平现在已经淘汰更新了4台收割机。他跨区作业,最远去过安徽,几乎每年都要到河南。
一路走来,朱和平印象最深的就是农民收麦的焦急心情。他说:“我自己就是农民,知道种粮对农民的重要性。粒粒皆辛苦啊,谁都希望尽快收回去,帮着他们收麦,我们能体会双重的丰收喜悦。”
对于跨区作业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朱和平倒不是那么在意。他说,只要不是一个人到处瞎跑,一般也不会遇上什么困难,就是太受罪,路上的颠簸姑且不说,收麦子的时候一般都是太阳正毒的时候,而且河南的气温比晋城要高好几度,有时候收割机驾驶室里的温度都能超过50度,头顶的电风扇吹下来的都是热风,一进到驾驶室里就是一身汗。驾驶室外,是漫天的尘土和四处飘飞的秸秆儿,前挡风玻璃上都是厚厚一层,割一会儿麦子就得刮刮灰,要不就看不见前面的路。从驾驶室出来,浑身大汗,碰到满天的灰,正好在身上和成泥。为了赶着把活儿做完,机手们还常常不能按正点吃饭,有时候睡觉的时间都不能保证。
虽然辛苦,但跨区作业的收入也颇为丰厚。像朱和平这样的机手,跑外的话一年能赚1万多元,在外地收完回到晋城继续收,还能再赚8000多。朱和平说,一般正常情况下,花7万多买个收割机,两年就能回本儿,剩下的全是利润。如果跑远一点,赚得的会相对多一点,现在收割机多了,跨区跑太远,回头路上的麦子基本轮不到自己收,所以我们最近几年都是在温县一带收麦子,收完再回晋城收,一年能弄两万多。
朱和平今年来到许昌鄢陵,是在市农机部门的组织下过来的。说话间,朱和平爱惜地拍了拍身旁的收割机说,过去跨区作业持续时间长,奔波行程远,最怕后勤保障跟不上,现在跨区作业越来越方便,每到一个作业区,都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凭着绿色通行证过路过桥全免费,还能得到当地农机部门的帮助,消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跑得更踏实。
朱和平说,10号以后,就准备回去参加晋城麦收大会战,县农机局已经帮助联系好地方了,有了农机部门的统一调度协调,我们省心多了。
驾驶着联合收割机驰骋在丰收的大道上,朱和平心里格外舒畅。(记者 李广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