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孕育的希望——夏收夏种现场见闻

作者:《淮安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记者来到洪泽乡村的田间地头,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旁,从一派火热的抢收抢种景象中,欣喜地看到夏收夏种的几件新鲜事,更由此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上孕育的新希望。

    水稻育秧进了温室大棚

    在洪泽县岔河镇岔河村,记者看到,这里的水稻秧苗像反季节蔬菜一样生长在温室大棚里,但和蔬菜种植不一样的是,这些秧苗都长在一个个长方形的塑料盘子里。

    基地负责人、岔河镇德富机插秧合作社理事长陈德富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有35个大棚,培育的秧苗可供1万余亩水稻所需的秧苗,在满足合作社的需求外,还能为周边群众供苗。到明年占地216亩的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工厂化育秧基地,可以为洪泽提供10万亩机插秧所需的秧苗。”

    站在长势喜人的秧苗旁,陈德富介绍,这种育苗方式技术含量还不小呢,温室大棚培育里面温度、湿度、肥力可控,而且采取无土化基质育秧,自动喷灌。

    别开生面的机插秧比赛

    当日下午,该县水稻机插秧技能竞赛在岔河镇举行,10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停在田头,插秧机上整齐地摆放着一盘盘嫩绿秧苗,机手们在插秧机上整装待发。随着裁判长一声令下,机手们驾驶插秧机争先恐后地向前开去,留下一排排点点新绿,偌大一片水田瞬间布满了整齐的秧苗。

    据介绍,为提高洪泽机插秧水平和水稻劳动生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洪泽县特地举办了步进式、乘坐式机插秧比赛。来自全县10个专业合作社的30名选手,在这儿激烈角逐,一决高下。

    “与传统手工插秧相比,机插秧工效高,栽插速度快,一个劳力一台机器一天可插水稻15-20亩,是手工插秧的30倍,并可节省秧田面积80%;同时产量一般亩均一季增产10-20%,普遍亩增产达100-200斤。”正在比赛现场指挥的洪泽县农机局局长朱方宝介绍到。

    秸秆利用呈现多样化

    围绕省级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示范县创建,洪泽县通过秸杆还田、固化发电及食用菌栽培等技术实现综合利用全覆盖。

    “现在把秸杆粉碎还田,等于给秧苗施上了高品质的有机肥,每亩地可节约20余斤化肥,而且产量也较以前增长了不少”。三河镇祥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梁加祥说。

    记者看到,在他的身后,四台正在对田地进行深耕的大型拖拉机,把收割小麦时粉碎的秸秆深埋在地下,使之自然降解。祥发农机合作社的6000余亩小麦的秸杆,今年将全部切碎还田或回收出售。

    此外,总投资5亿元的“紫山食用菌硅谷产业园”项目日前在洪泽县落户,主要从事双孢蘑菇、杏鲍菇、金针菇等类型食用菌栽培与加工,而秸秆是紫山集团的生产原料之一。

    在岔河镇西城村的一个秸秆加工点,我们了解到这个加工点拥有打包机、抓草机、输送机、粉碎机等设备,平均每天收购秸秆60-100吨,每天生产量50-70吨,全年销售1.5万吨。产品有燃料和饲料两种,其中燃料送到电厂,饲料送到浙江、上海等地的奶牛市场。像这样的加工点,在洪泽县的每个镇都有2-3个。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