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育秧的季节,往年农民家家户户都为水稻育秧、插秧而忙碌。如今育秧忙、插秧累的场景不见了。
这一巨大改变的背后,是一次农业科技技术的新变革——育秧“工厂化” 插秧“机械化”。日前,记者来到郎溪县涛城镇工厂化育秧现场一探究竟。
在涛城镇农业科技示范场的一座钢架大棚温室内,六七个农户正通过机械研磨营养土,自动装盘,机械自行撒种,两三分钟一个育秧硬盘就下了“流水线”。看到眼前这个魔术般的操作,让前来参观的人连连称赞。“这是200亩秧苗,20天后可以下田机械插栽了。”种粮大户关明和指着一旁秧盘里刚冒出的新芽对记者说。
关明和是十字铺镇种粮大户,去年他们家种了3000亩水稻,全年毛收入60万元。“以前,我们自己催芽,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常常出现稻种在秧田冻死、烧死等情况。现在这种工厂化育秧方式,真是为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关明和说,以往人工浸种、催芽,水稻发芽率只能保证在70%左右,两名工人花4天时间才能催500公斤水稻种子。往年,他们家育苗都是全家人齐上阵,人抬肩挑,挖淤泥、铺苗床、撒种子,全家人都累得直不起腰。而实行工厂化育秧后,使用全自动蒸汽喷淋式水稻种子催芽机 ,一个人每天就能完成500公斤稻种催芽 ,发芽率达到了95%以上。
正在一旁与种粮大户“切磋技艺”的陈登和,一听到记者谈起“工厂化育秧”,他打开话匣子。
陈登和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如果我自己育秧,算上买种子、雇人的费用,3亩地要花费1000多元。而请‘工厂’代为育秧,一亩地只需花费200元,3亩地才600元,比自己育秧节约了400元,划算!”陈登和介绍,自从实施工厂育秧化,现在从购种到育秧,连同插秧的活儿,育秧工厂一并揽下了,我们这些种植户真是省时又省力。
俗话说,秧好一半稻,丰收有希望。“因为,工厂化育出的秧苗病菌少、根系壮,生长过程中不易遭病虫害,从而增产增收。”郎溪县农业局局长余水评告诉记者。“以往种子市场也是我们农业部门监管的难点所在,通过工厂育秧,就将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种子的准入,还将促进一些新品种的推广,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随着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加快,粮食生产环节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原来相互分离的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的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2009年以来,郎溪县在农机服务上大胆创新,将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等互相分离的为农服务模式整合起来,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一条龙服务,积极推广开展“四代一管”农机服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了全托式、保姆式的全程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2009年郎溪县仅有1家组织从事“四代一管”工作,现已有天禾种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郎溪县塘梗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四代一管”服务工作,从业人员由2009年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人,代管面积由2009年1000亩发展到2011年的3.5万亩,预计2012年可达4.8万亩。通过实施“四代一管”服务模式,种粮农民每年平均每亩可节约成本约120元,亩增产达40公斤以上。同时,这一服务模式还能促进农业生产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