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麦收期间,一台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来回穿梭,成为“麦收战场”上的主角。市农机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春风,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据了解,麦收期间,全市共收割小麦330万亩,机收328.5万亩,机收率99.6%,农机为麦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机车调度科学,作业平稳有序。麦收期间,市农机局根据各地联合收割机分布情况,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在县与县之间开展余缺调剂工作。各县(市、区)农机部门根据机具配置情况,适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编队组合,按照麦收进度整乡组织转移机车,确保了收割机供需协调、合理流动。
机具供需平衡,订单作业主导。今年,我市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切实为机手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全市麦收高峰时联合收割机达到7300台,既确保了全市麦收机械供应,又保证了机手有活干、有钱赚。
作业价格合理,机手收益提高。从全市范围看,在柴油价格和用工成本提高的情况下,今年的机收作业价格每亩仅比去年微涨5元左右,一般45至50元,属于比较合理的定价区间。我市赴湖北、豫南跨区机收的收割机数量约1200台,在前期取得较好收益的刺激下,服务本地麦收后随即北上的达到2200台,机手收益明显好于往年。
收播协同推进,服务禁烧有力。收割机收获小麦时几乎全部加装了秸秆粉碎装置,而且作业质量较高,割茬高度普遍达到规定要求,播种机随后种下玉米,既抢抓了农时,又抑制了焚烧秸秆现象。同时,襄城县麦岭、姜庄、丁营、范湖等乡镇麦草打捆机投入量增多,小麦秸秆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的禁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