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6月15日,枣庄市小麦抢收全面告捷,成效显著。麦收期间,全市共上阵各类作业机械6万余台次;共完成小麦机收面积234.5万亩,机收率达到99.2%,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秸秆粉碎还田面积232.2万亩,还田率98.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目前,农机作业重点已转移到玉米直播。
今年枣庄市小麦机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准备工作充分。三夏前,各级农机部门认真分析全市麦收情况,制定三夏农机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早进行部署,并全面开展了农机检修、跨区作业组织、机手培训、技术推广、物资供应等各项准备工作。三夏前,全市共检修各类作业机械3.8万台(套),其中小麦收获机6000台;培(复)训各类农机手1.3万人;新补贴发展各类作业机械3000余台,并全部发放到户;发放《跨区作业证》960个,签订跨区作业协议600余份,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为单位组建三夏农机跨区作业队40余支。
二是秸秆利用渠道多。麦收前,与公安、农业、环保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禁止未安装秸秆还田装置的小麦收获机进地作业;麦收期间,在全市组织200余名农机技术人员成立70个服务队巡回在生产一线,指导机手按标准开展小麦低留茬和秸秆还田作业,小麦留茬率、秸秆切碎合格率分别达到80%以上,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脱粒机,满足畜牧养殖及工业生产等对小麦秸秆的需求;据统计,全市小麦秸秆捡拾打捆面积达到 万亩,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去年实施的67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增产26公斤,共增产粮食1.76余万吨。
三是作业组织化程度高。针对今年小麦成熟均衡及各地麦收机械逐渐饱和、跨区作业规模越来越小的新情况,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内机械科学调度,按照“先山区后平原”和“由店韩路、郯薛线逐步向外延伸”的抢收思路,区(市)、乡镇之间互结对子,相互支援,着力开展了市内抢收跨区作业;并利用市、区(市)建立的三夏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市内外机械科学有序流动,达到了区(市)、乡镇作业机械供需平衡的目的;全市13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了一批“明星作业队”、突击抢收队,全面实施了农机订单作业、合同作业、“一条龙”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机作业规模化水平。整个麦收期间,机械充足,布局合理,价格平稳,做到小麦成熟小块、抢收一块,未现民工返乡收麦潮。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市、区(市)、乡镇农机部门层层签订了三夏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农机安全责任到人、到岗;结合农机“安全生产月”、“打非治违”活动,加强了农机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到小麦抢收现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三夏作业机械进行全面安全检验,依法严查无牌行驶、无证驾驶及脱检漏检的作业机械,消除农机安全隐患;与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合开通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全面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麦收期间,全市境内麦收机械转移道路通畅,麦收市场程序良好,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五是便民服务质量优。市、区(市)农机部门公布了24小时机收服务热线,分别成立了各种三夏农机生产便民服务队,昼夜奋战在麦收第一线,全力开展机具抢修、机械调度、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服务;市内56个免费接机服务站为外来机手提供了安排作业、食宿等各项优质服务。组织党员机手优先为军、烈、孤、困、寡、和外出务工户等开展麦收服务,受到农民群众好评。与石油供应部门联合开通农机加油“绿色通道”,对麦收作业机械实行24小时敞开供应,并给予每升0.05元的优惠。继续实行小麦机收日报制度,及时汇总和发布小麦成熟、收获进度、机械流动、作业价格、天气变化等情况。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单位的配合和沟通,在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媒体,及时报道小麦机收动态和先进典型;中央电视7台对枣庄小麦机收工作进行专题报道。麦收期间,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报道全市三夏农机生产工作达40余次;共编发各类农机化生产短信、简报30余期;
六是领导重视程度高。麦收期间,市党政领导陈伟、张术平、梁宪亭、陈兆同、秦元祥、张鲁军等先后到抢收一线指导检查小麦机收工作,对三夏农机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明确要求;各区(市)党政主要领导也分别深入到机收现场检查指导。市、区(市)农机部门分别成立三夏督导组,深入基层指导三夏农机化生产,为三夏农机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