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曰山在棚内调试机器。
惠民县淄角镇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2011年建成。用负责人张曰山的话说:要示范,就得示范给群众一些新东西。最近他们示范给群众的,就是他们的物联网系统。
6月13日,走进淄角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办公室,最显眼的莫过于墙上挂着的42寸液晶显示器。不过,这可不是看电视用的。电脑前的小刘熟练地打开系统,与显示器连接,很快,屏幕上就出现了办公室后面的蔬菜大棚里的实时影像,并且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一清二楚。这些图像和数据,由棚内安装的摄像头、采集箱等设备采集后,传输到办公室的电脑系统中。这一整套设备,就是物联网系统。小赵轻点鼠标,将本地数据上传到滨州市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物联网监控平台。
蔬菜大棚里安装着多个摄像头,还有多个传感点遍布大棚,能实时监测到蔬菜的施肥、长苗、病虫害情况及土壤的PH值、光照等情况,农技人员可以根据物联网提供的数据,及时做出处理。
另外,物流网还将覆盖蔬菜的运输、交易和销售过程。在旁边采摘下来的西红杮上,我们还看到一张纸条。上面有能显示蔬菜生产全过程的二维码。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这个西红杮的“前世今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种子来源、生长期所用肥料和农药、生产基地的名称……甚至包括生产当天的温度、湿度。
目前,示范园里的物联网系统只安装了一个棚。一个月后,这批菜拔秧,开始进新苗种植,所有的棚将会一边种植一边安装系统,园内的15个大棚将全部进入物联网系统,棚内生产的菜也都将拥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届时,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棚内的生产情况,大大缩减了人力成本。并且,运用物联网系统,能精准地把握蔬菜的需求。以前,技术人员是凭着经验来判断棚内的菜是否需要浇水、施肥,出现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去年10月,2亩多的生菜苗,因营养试剂调试值过了一点,一下子就损失了2000多元。以前只知道地里干了要浇水,现在只要设定好,湿度不够,灌溉系统就会自动灌溉,湿度够了,系统会自动停止。
整个示范园,加上技术员,一共五个人,干活的工人来自周边的劳务市场。负责物联网系统的小刘是刚考来的大学生,分到示范园,赵曰山就让他负责这套系统。“大学生学得快,这套东西让他们弄就行!我就负责抓质量抓生产,不过现在老一套也不行了,也得把生产跟新科技结合起来!”50多岁的张曰山笑着说。
张曰山说,我们这个示范园,是实用型的。我们不搞采摘观光,就是实打实地种菜种瓜果,引进新品种试种,搞无公害、绿色直至有机生产,给全镇的菜农做个示范,起个引导作用。园内生产不施化肥,仅用生物肥,病虫害也以生物农药预防为主。他说,建园初期,他们也曾到省农科院、省蔬菜研究所寻求过技术支持,经多方推荐,在寿光找了某品牌生物农药的销售点。目前园区内所用生物农药全由寿光那边直接发货。平时他们多种些品种,为的就是优中选优,把最适合当地的品种挑出来。
“让群众看到最合适的品种,最先进的技术,最无害的生产方式,这就是我们示范园的目标。”
据了解,示范园的二期工程已在建设中,建成后大棚加上拱棚将达到86个。
本报记者 钟雪凌
本报通讯员 赵秀峰 刘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