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途径之一。为掌握和了解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动态情况及其特点,按照渝农机发[2012]11号的通知精神,5月底至6月初,我们组织力量,安排人员进村入户历时6天对悦崃镇的联合、南宾镇的大面坡等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调研。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较强的发展历程。2009年3月2日,诞生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石柱县鱼池镇粮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至今,登记在册36个,其中:发展比较好的5个,较差的9个,其余属名存实亡的空壳社。2011年底,拥有注册资金1977万元,有原始成员280人,吸收会员7430人。合作社集体和成员个体拥有各类农机具5972台/28570千瓦,其中:微耕机5735台,小型收割机4,插秧机170台,其它机具63台;现有农机从业人员148人;拥有固定资产756.2万元;配套设施面积1115m2。2011年底,农机专业合作社年度总收入449.2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己开使起步发展,但它属于新生事物,受其自身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是合作不规范、联接链条脆弱。合作社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不够紧密,缺乏明确的约束机制,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是有利则好、无利则散,有利则合,利益与风险分离。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 有22个合作社似乎没有按照《合作社章程》进行运着,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多数没有建立,成员素质不高,合作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不强,空壳合作社占61.2%。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办经济实体,服务都是成员个体为单位,无吸引力、凝聚力。四是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法人代表)建社的目的是出于某种个人需要,不思进取,满足现状。五是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下。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未经业务理论知识培训,不懂得怎样管理、如何管。六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太合理,机具配套较单一、效率不高;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服务领域较窄、抗风险能力不强;由于合作社中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真正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经营管理的能力不强。
几点建议:1.财政扶持,部门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扶持导向效应,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报刊等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为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倾斜政策,有关部门在办理证明、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帮助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作规划,确保依规有序发展。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好实体内部关系。 3.创新服务功能,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以尊重民意为原则。充分尊重成员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进退自由权、互助合作权;二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向其他行业延伸、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发展速度的快慢、优劣,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尤其是农村经济提速发展问题。因而,着手研究、制定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一系列政策势在必行,这是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谭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