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晚稻育秧的季节,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农民家家户户都为水稻育秧、插秧而忙碌。可日前,在裕安区徐集镇东方红村,种粮大户高绪铸的水田里,记者却看到另一幅场景:偌大的水田仅有一辆插秧机,两位插秧师傅坐在上面,一边踩着机器下秧,一边注意把握方向。不一会,一排排又长又密又整齐的秧苗就出现在了平整的水田里。
插秧师傅高绪中说,使用机械化插秧之后,既节省了劳动力,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一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天的活,插秧机一会就干完了。不止这些,插秧机下的秧,深浅合适,密度也很均匀,非常适宜秧苗生长。
而在另一处育秧大棚内,两位农民正在整理秧苗。通过机械研磨营养土,自动装盘,机械自行撒种,两三分钟一个育秧硬盘就下了“流水线”。今年64岁的张义庭算得上是这个育秧大棚里的“老师傅”了。而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轻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他们这些老人根本没法照料家里的农田。还好,几年前,村里实行土地流转,他也参与了。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之后,张义庭开始在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做起了育秧的活。他指着仓库里的一台机器告诉记者,以往人工浸种、催芽,水稻发芽率只能保证在70%左右,两名工人花4天时间才能催500公斤水稻种子。往年,他们家育秧苗也都是全家人齐上阵,人抬肩挑,挖淤泥、铺苗床、撒种子,全家人都累得直不起腰。而工厂化育秧,使用全自动蒸汽喷淋式水稻种子催芽机,一个人每天就能完成500公斤稻种催芽,发芽率达到了95%以上。
“俗话说,秧好一半稻,丰收有希望。工厂化育出的秧苗病菌少、根系壮,生长过程中不易遭病虫害,从而增产增收。以往种子市场也是我们农业部门监管的难点所在,通过工厂化育秧,就将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种子的准入,还将促进一些新品种的推广,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张义庭告诉记者。
随着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加快,粮食生产环节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原来相互分离的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的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2008年以来,裕安区徐集镇在农机服务上大胆创新,将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等互相分离的为农服务模式整合起来,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一条龙服务,积极推广开展“四代一管”农机服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了全托式、保姆式的全程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汪娟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