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优质杂粮生产进入农机化“轨道”

作者:五台县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支撑了农业发展,五台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引进农机化新技术、建设试验示范点、应用农业高科技成果,促进优质杂粮生产由传统人畜耕作方式进入现代农机化生产“轨道”。
  
    一是引进实施机械化节水技术,改变了优质杂粮生产面貌。五台县海拔高,气候凉爽,降低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受病虫害危袭程度,生产的杂粮品质好。然而,气温低、无霜期短制约着优质杂粮生产,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蓄水、保墒、积温、抗旱,相对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优质杂粮生产呈现增产增收面貌。
  
    二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推出杂粮生产种植技术模式。二十世纪90年代,五台县豆村镇闫家寨等村庄,农机农艺技术融合,连续多年建设地膜覆盖栽培谷的试验示范田,采取机铺后,农艺技术播种,一幅地膜多行播种试验。成功推出一幅地膜两行播种技术模式。
  
    三是应用高科技优良品种,提升了优质杂粮生产效益。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密度高产作物优良品种不断被开发、应用,试验示范田应用高科技优良品种(如张杂谷),提升了优质杂粮生产效益。
  
    四是农机农艺技术整合,优质杂粮机械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通过优质杂粮试验示范生产实践,农机农艺技术整合,优质杂粮机械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配方施肥、机械化铺膜、农艺技术播种、植保除草,秋季进行秸秆还田、机深耕等农机农艺技术作业。
  
    五是优质杂粮生产进入现代农机化生产“轨道”。2011年五台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种植张杂谷1万余亩,2012年在粮食主产园区,沟南乡沟南村建设华北四省(山西、河北、内蒙、陕西)旱作农业杂粮生产示范基地100余亩,全县扩展面积2万余亩,达到3万余亩。应用该技术种植后,行距50cm,株(穴)距33cm,每穴3-4粒谷种,每亩4000余穴,成株12000株以上,分蘖后,每穴平均成穗9穗左右,亩成穗约35000穗,实现了合理密植,正常年景,平均亩单产谷500kg以上,较对照田翻了一番,按4元/kg,每亩产出2000元以上收入。目前,薯类、豆类等优质杂粮朝着机械化地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方向转折和延伸,优质杂粮生产进入现代农机化生产“轨道”。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