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跨区作业拐点系列之机手——从“老把式”到“新生代”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何苗 刘卓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2日

    年近60岁的朱庆来在今年的“三夏”最终仍然选择了亲自带队跨区作业。农机圈的人对于这位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农机站站长朱庆来并不陌生,甚至可以把他的先进事迹倒背如流。可不少人却因此忧虑,当老一辈的“朱庆来们”逐渐老去,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时,这新的时代里,又会是什么样的农机手来谱写?在农机圈里,他们有的成为了新型机手、新型农民的代表,而有的却由于种种原因走出土地,涌向城市。从“老把式”到“新生代”,到底能否顺利过渡?年轻的人们是否还肯、还能用汗水和辛劳继续写出老一辈农机手那样的辉煌?

    性格迥异的“新生代”

    记者在北京市大兴区采访时偶遇了两位农机手,他们分别是24岁的本地机手赵怀胜,来北京跨区作业的27岁河南机手雷许峰。

    赵怀胜的年龄,在古代时被人称为“花信之年”,但他却有着超越这个年龄的成熟。赵怀胜是他这个年龄里面少有的“科班出身”农机手,从原北京市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现改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清河分院)毕业后就来到了北京大兴区兴绿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说,看着身边的同学多数都跳出农机行业,也没觉得羡慕,他只想踏实地在这里好好干。

    也许是由于他的领导就在身边,他并不想多谈自己的事儿。在提起他个人生活情况时,他的脸上才有了一丝变化,眼睛亮了一下之后,又马上黯淡下来,恢复之前的神情,只说,他今年就要结婚了,未来的妻子是合作社的后勤人员。

    北京大兴区青云店镇东辛屯村有800亩左右的一整块地,村里拿经费来雇佣农机手进行作业。相对于北京其他的小地块,这块800亩集中连片的整块地和较高的作业费用,每年都吸引着不少外地机手来此作业,河南省南阳来的机手雷许峰和他的同乡们就是其中的一份子。雷许峰比较健谈,他自5月21日从老家出来,先是南下到湖北襄阳,再掉头北上到河南许昌、濮阳,经河北大名,最后来到北京。

    提到在北京作业的情况,雷许峰直率地说出了自己想法:“来这里就是为了赚个路费,这里虽然作业价格比外地高一些,但是地块儿太小又分散,一个村子总共才1000多亩地,我一天只能作业几十亩,别的地方一天就能作业上百亩嘞!要是其他地方都是这么高的价格,我还真不愿意来这里!”作为一支由同乡人自发组成的跨区队伍中年龄最小、资历最少的他来说,自己对跨区作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北京是不少跨区作业机手的最后一站,雷许峰他们在东辛屯村作业之后,也要踏上返乡的路程。今年出来跨区作业,雷许峰预计能净赚3-4万元。对于这个收入,他还是比较满意,回去能够陪家人好好放松放松。

    他们是否愿意在土地上掘金?

    对于农机手这个职业的苦和累,赵怀胜和雷许峰认为,这并不是他们在这个职业道路上的阻碍。最大的阻碍是,他们付出的这种辛苦与收入并不能成正比。但是,谈及未来,赵怀胜和雷许峰却坚决表示要在土地上走下去,做个职业的农机手。

    赵怀胜说,他没别的可干。这是他在兴绿和工作的第五年,五年里,他除了干活,假日从大兴回老家平谷,与这个繁华的城市几乎毫无交集。他甚至说,赚了钱没处花,因为他的活动空间就是合作社的场院,和村子里通往小卖部的那条路。也许是习惯了与土地和农机具的那种单纯而自然的关系,即使赵怀胜和他未来的妻子家里已经拆迁,分了些许房子,他和妻子依然愿意留在这里。赵怀胜说,他还是想在未来自己牵头,成立合作社。

    而雷许峰说起自己未来的规划时,却更加简单而干脆,他目前就希望能早日做上跨区作业的“领头人”。他说,等他有了资金,也要成立一个合作社,而且是个有一定土地面积的合作社。“这样即使跨区作业没赚多少钱,自己土地的产出也能弥补点,算是旱涝保收吧。”雷许峰说。

    “老把式”担忧却仍怀期望

    6月18日,朱庆来的合作社派出去的几支队伍基本上都到了家,让他不禁松了口气。作为最早一批组织跨区作业的农机老把式,朱庆来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感觉到,今年跨区作业的市场并不乐观。因此,他今年制定计划,将以往“大部队”分散成很多“小分队”,凭机手自愿,分成了路程长短不一,作业半径不同的跨区队伍。而最重要的那支去河南省跨区的队伍,还是他亲自带队。

    问及他何时打算“卸甲归田”,朱庆来说自己还能干几年,毕竟这个社员超过600人的合作社,其未来的路还需要他与社员一点点的理顺。对于朱庆来的合作社来说,跨区作业虽不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却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今,他坦言,跨区作业确实到了“拐点”,以后合作社的跨区作业如何进行,还得看外部环境和市场,一步步走下去。

    另一个让朱庆来担忧的是,再过10年,合作社社员年龄结构问题。当前,合作社里40岁以上的机手占2/3,年轻机手不到1/3。但是再过10年,朱庆来还真是怕自己的合作社变成“99部队”。

    怎么把年轻人留在合作社里?朱庆来说,有好的机会时会特别向年轻机手倾斜,给他们提供更多地培训和操作新机具的机会。这不仅能给他们增加收入,更多的是让年轻人有职业满足感。朱庆来说,其他的行业都在与土地抢年轻人。但是没有办法,其他行业的收入确实高于农民和农机手。“我身边净是这样的例子,以前合作社里有个老把式出了合作社之后就到县里租了个摊位,开了五金商店,现在买了房子,有了车子,生活过的好的很。我们本地搞装修的,一天就能赚200-300元,轻轻松松的。照这样下去,哪个年轻人愿意留在这里呢?”朱庆来说。

    但是朱庆来仍旧怀有期望,现在不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走进了视线,逐步走上了舞台中央。这其中就有不少的年轻人。他相信,这些年轻人选择土地,选择做农民、农机手,其原因不仅是赚到钱,也因为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合作社里的农机手张向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张向阳的爸爸张老汉也曾经是合作社里的骨干,1998年,张家父子是合作社里第一个买联合收割机的农机户。当年,18岁的张向阳有着所有男孩子探寻未知事物的想法,因此,不到20岁的张向阳很快成长为一名农机手,每天跟着父亲进行农机作业,而且乐此不疲。

    后来,张向阳的爸爸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闲在家,张向阳就接替父亲当起了农机手。由于从少年就开始进行农机服务作业,20多岁的张向阳在老家朝庄村也是远近有名的“张师傅”。2005年,自家的收割机到了“大限”,报废卖掉,张向阳也就停止了农机作业,干起了别的行当。但也就在这时,他的职业发生了转折点。在农忙季节,村里的很多乡亲都来找他作业,也有的合作社听说他没有了机具,就聘请他去做农机手。朱庆来猜想,就是那个时候,乡亲们的热情让他有了职业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因此,2007年,脱离了土地两年时间的张向阳重新买了一辆“麦客”,随着合作社开始作业了。

    专家指点:别妄言农业生产依靠“386199”

    朱庆来说,现在合作社里的不少农机手都在“兼职”,农忙时候,他们的身份是农机手,其他时间他们又转变身份,到城里打工。在这些“兼职”群体中,就有不少年轻人,他们乐此不疲地过着这样的双职业生活。很多人担心,农机手在非农产业的工资要高于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报酬,因此农村将会流失更多地壮劳力,会更加依赖“386199部队”。那么,目前“新生代”有多少留在农村,他们是否会顺利接“老把式”的班?

    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关注农村劳动力发展问题多年,他在2009年提出了“将来谁来种地”的话题引起了农机行业各方面的关注、调查和讨论。在谈及未来是否会出现“农机手接班难”的问题时,白人朴教授表示,他对未来充满信息,中国未来农业会依靠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

    要弄清楚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首先就要在认识上真正明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是谁来支撑。白人朴教授表示,目前很多媒体在宣传“谁来种地”的问题上有一定片面性,过度地强调目前农村壮劳力缺失、强调中国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的是“386199”部队。实际情况却是,目前真正在农村起主导作用的,进行主要农业生产作业的,是掌握现代生产手段,有一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机手。而所谓的“386199部队”则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他前一段时间在江苏省吴江市调研时发现,在机插秧作业过程中,主要工作都是由农机手驾驶插秧机完成的。另外一些年岁较大的农民,他们主要的工作则只是到田地里去补秧。

马铮摄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