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院是企业,却又不是一般的企业,用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的话说:“中国农机院是一个有智力服务能力的企业,从产品销售、生产制造到技术开发,每个环节都始终贯穿着一个精神:就是技术和知识。”作为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农机最高科研机构,中国农机院毋庸置疑地在诸多领域有着领先的技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供统图设计,推动国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产品技术体系,到现在不仅仅提供技术,还包括产品、技术服务和成套工程。从田间关键环节走向田间成套,从田间成套走向加工成套,这些无不说明,农机院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有产品技术创新,还在于其良好的增值服务能力。下一步,中国农机院在科研机构设置、科研规划以及科研方向等方面将有哪些变化?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
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机院从一家中央级科研机构走向独立运营的企业,历史上形成的在我国农机科研领域独特的地位,将如何在企业运营中,发挥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方宪法:首先,我们坚持贯彻“科技领先半步”的研发战略。以国际化的视野布局和开展前沿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活动。领跑行业技术创新,带动技术和产品升级,在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生物质能源领域,以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有效利用为切入点,牵头组织并联合行业内产学研各方,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引领我国农业装备行业技术领域拓展,在作业系统自律行走和导航技术、种肥水药的变量精确施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前沿性技术成果,并建立试验应用基地;生物质干馏和高浓度发酵制气、供热、发电三联产系统技术,开辟了农作物秸秆和养殖场排放物能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同时,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技术输出去、产品走出去的示范基地,非洲津巴布韦农业机械技术示范基地、南美委内瑞拉农业装备示范项目,把农机院技术和行业相关企业的产品带出国门。
第二,践行“器利农桑”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农业装备技术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者的责任,倡导组建了国家首批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通过项目参与,直接获得技术支撑并进行产业应用转化,科技与产业的互动形成了项目来源于产业需求、人员来自于产学研各方、经费由政府引导与企业投入共担,成果由研发各方共享并向联盟外企业扩散的良好运行局面和效果。在这里,中国农机院作为联盟工作的组织者被大家誉为产业技术战略的策源地、行业技术的创新源、产品技术的辐射源。
第三,高水平、高起点地建立起“四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平台条件,从完善技术创新链和延伸产业发展链的角度系统部署,建立了以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层;以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为技术试验验证平台和以农业机械和草原畜牧业装备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转化和新产品研发的技术转化层;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心的技术辐射层;以及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纽带的联合攻关机制,构建起科技支撑产业,产业回馈科技的良性循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行业已投放应用基础研究开放课题经费近200万元,支持研发团队11个;各实验室和中心面向大学、企业和院所人才培养与研发活动开放全部实验条件,涉及230多个试验项目,成为农业装备行业科学技术研究试验中心。
中国农机院在行业中的这些工作,也使得我院科技研究水平持续提升,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活动空前活跃,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层出不穷。“十一五”以来,全院组织实施和参与973、863和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95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取得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和新产品成果450多项,65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获授权专利186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取得了“合力同行、创新共赢”的良好效果。
中国农机化导报:作为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农机最高科研机构,中国农机院在哪些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这些技术有哪些代表性?
方宪法:我认为应该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描述这个问题比较合适。毕竟过去的一些产品和技术随着时代的推移,如今可能已经不再先进了。中国农机院成立以来,科研方面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年至1978年。在这个时期,全国整个农机科研工作都处于研学的阶段。我们在耕作、种植、植保、灌溉、收获以及收获后的处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布局,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们针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适应性试验。由中国农机院牵头,前苏联、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先进产品都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试验小组,在锻炼队伍的同时,我们也找准了研究的方向,形成了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应产品。按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农机院掌握着技术,负责为企业提供统图设计,比如在收获机械方面,卧式割台的、立式割台的玉米机、水稻机、小麦机都得到了开发。这是咱们国家的第一代产品。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农机院也适时地推动了适应当时农村经营形式变化需要的轻简型机具,比如12、15、18马力等级的一系列配套机具产品。这个阶段,我们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图纸,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进行小批量生产,使中国农机院的小规模生产逐步发展起来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小生产的规模逐步扩大,开发的东西比较多了,如大型喷灌机组,喷雾机,特别是小麦联合收割机,迅速在全国扩展开来,拉动收获产业,并催生了跨区作业这一模式。这段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铃薯耕种收及产后加工环节的产业化体系的形成。表现在一方面是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一方面是成套的机械化。从关键环节走向成套,从田间成套走向加工成套,再加上工厂设计、基地建设、设备配置以及物流配置等等,我们都可以为用户规划。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机院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有产品,还在于我们有良好的成套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增值服务能力,这是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正像李树君院长说的那样,我们是企业,但我们不是一般的企业,我们是有智力服务能力的企业。
中国农机化导报:如您所说,中国农机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农机行业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过布局,也取得了像您前面所说的一些成就。但作为农业机械的重要工具之一——动力换挡大功率拖拉机、大型联合耕整机等,近些年来,尽管由中国农机院牵头的农业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技术上的突破,但目前为止,这些技术还没有真正通过产品体现出来,市场上相关产品还是进口产品占垄断地位,原因是什么?国产动力换挡大功率拖拉机和联合耕整机等产品成为市场主角还需要多长时间?
方宪法:不能说这些技术还没有通过产品体现出来,因为已经有产品了,只不过还处于小批量的试制阶段,尚未大批量生产。这是因为大型装备都是成套的系统,某一个关键环节的突破并不意味着整机就完善了。比如换挡就是一个装置,在整个拖拉机中确实是核心,但并不是全部。比如大型拖拉机上的共轨技术还没有国产化,电液联合控制技术我们也刚开始研究。动力换挡是整个动力转换的核心,在大型拖拉机中,高性能的东西必须有高性能的保障,比如信息化、电子化的总线系统,而我们的研发人员过去都没有碰过这些新技术,研发的实践能力都是从零开始,国外又不可能把技术卖给你。要问中国农机院的产品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上大规模地替代国外的产品,实际上这是整个行业面对的问题。大型装备技术的成熟需要多年的积累和转化,研发的过程很艰辛。越是走向电子化,走向机电液一体化,新技术的创新开发周期和难度也越长、越大,需要多代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才能走向成熟。至于说咱们国产的动力换档拖拉机成为市场主角还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说产品何时可以批量上市,我认为至少需要3到5年。具体到市场上表现如何,能有多少占有率就更难预测了,因为这涉及到市场格局、企业技术发展策略等较多因素。
中国农机化导报: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搞科研比搞产品研发容易,因为科研很少有通不过成果鉴定的,但搞产品研发能够最终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并获得成功的并不多?
方宪法:我倒不认为搞科研比搞产品研发容易。主要是评价体系不一样,评价农业装备科研成果主要是针对功能和性能有哪些进步,可以不是整机而只是整机的某个装置,比如在功能上搞出了既能收小麦又能收水稻,就算一个进步;在性能上损失率、脱净率等性能指标有了提升,也算一个进步。但要放在产品上,涉及的方面就多了。工艺性、可靠性、包括涂装,都反映在产品上,是硬碰硬的,市场来检验的。评价机制也不同:科研的评价机制是进展和提高;对产品的评价是能不能用,市场接受不接受。科研活动的评价是一个老板,谁出钱谁评价和验收;产品在市场上有千千万万的受众,加之复杂多变的使用环境,他们的需求不一样,心理、心态不一样。我认为我们的产品最终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获得成功的不可谓不多。现在农机市场发展比较快,老百姓的需求呈爆发性增长,但我们的研发却较少前瞻性。比如采棉机,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希望研发,但由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规模的认识上的差异,直到2004年才立项,从开始研发到成熟,又用了四五年,2011年我们的采棉机才批量上市,前后晚了10年。所以超前布局,前瞻布局,事实上经常是做不到的。所以说搞研发又容易又不容易,搞产品研发没有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撑就更难。企业经常说“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在储备上做的普遍不够。如我们的高地隙机具当时在上马的时候有人问,这东西行吗?做出来有人买吗?实践证明,老百姓需要的就是这个。没有这种高地隙喷雾机的时候,有些老百姓干脆就不追肥了。我们的机器虽然复杂,技术含量高,价格较高,但效率也高,作业质量也好。如果不是我们先做一步,后又得到“863”计划支持,现在恐怕还要等着,那就是进口机器的天下了。进口机器便宜的也要一百三四十万,贵的要200多万。我们的机器只要五六十万,只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所以说搞科研、搞产品,到市场和用户见面,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中国农机化导报:您说到了高地隙喷雾机,这是中国农机院目前的拳头产品之一,与青贮收获机、马铃薯收获机、大型气吸式播种机等高端农机具产品一起,成为中国农机院具备“独家”优势的产品,这些产品与跨国企业的同类产品相比,在技术上是否达到了国际品牌的水平?
方宪法:这些产品与国际品牌相比,在功能、性能上几乎没什么差异,但具体到用户端,有些用户不希望装一些像电控和信息流程实时监控等装置,因为装了,产品的价格就上去了。所以尽管我们有这些技术,也仅仅在黑龙江农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些产品上使用。我们现在的产品研发策略是:在功能和性能上达到国外水平,再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的简化。这就像买汽车一样,基本配置、高档配置,你自己选。我想,就目前中国农机院的拳头产品来说,两三年内我们肯定能把进口的替代掉。
中国农机化导报:毕竟在高端产品领域,目前的现状还是被国际品牌垄断。那么,在保持现有的这些拳头产品优势的同时,下一步,中国农机院科研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是什么?将重点开发哪些有竞争力的产品?
方宪法:第一,重点还是要主打大宗粮食作物,这是我们国家农业装备产业的一个历史使命,如果我们在大宗粮食作物机械化上不能站在技术的高端,就不可能支撑中国的现代农业。当国内产品还不能替代国外产品时,国外产品的价格高得离谱,一旦国内产品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了,进口产品价格立刻就下来了。所以我们要继续在这方面积极加强先进技术,尤其是机电液信息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使我们的机器从机械产品发展成机电产品,从机电产品发展成机电液信息一体化的高端产品,这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比如小麦收割机,感觉上好像技术也就这样,从3、4公斤发展到5、6公斤的喂入量,但我认为还应该研发8公斤,甚至10公斤喂入量的,但问题会接踵而来,怎么保证这么大喂入量机械喂入能力和作业效率,以及很好地实现简洁、快速的道路运输,以支撑跨区作业?那就是我们必须研发轻量化、紧凑化的产品以适应用户需求和作业条件的限制,这方面仍需加快作业装置创新和新机型的开发。
第二,国外的技术不能全面解决中国农业装备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现在国外能够让我们去研学的,也就是专利已经过期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并不完善。像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但大部分经济作物需要我们自己去研发。农业机械上有一个说法,如果按纬度平着走,技术是可以通用的,比如欧、美处在一个纬度带上,北纬三十度到北纬四十度,甚至到五十度这一个带,它的机器和农作体系很容易通用。但中国纬度跨度大,导致旱田的机械不适合水田,北温带的机械不适合亚热带,同时,作物品类差异特别大,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产品技术创新领域和市场空间。
第三,从中国农机院本身来讲,我们要按全产业链来进行工程技术装备的配置、开发,实现技术产品和工程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农机院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技术方向,我们现在的配置,比如说棉花,棉花从头到尾怎么做,有哪些是缺项的,关键环节没有设备的,我们都要做,然后进行全产业链的配置,这是我们进行工程集成和关键环节装备创新的模式,也是我们中国农机院的发展目标之一,即从产品提供到工程成套,进行全程化的服务。
中国农机化导报: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对自己的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中国农机院具有科研和制造的双重属性,既为自己搞产品研发,又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如何去处理这方面的关系?
方宪法: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企业在某个产品上不可能独包独揽,必须有区域性市场存在,也有竞争性伙伴的存在才是正常的。换个角度说,市场不可能被一家占据。一方面,从中国农机院所承载的历史责任来说,我们也必须向外扩散技术;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也需要以竞争来促进发展。当然,在竞争中也会产生联合,中国农机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通过竞争合作来实现。作为中国农机院,既然是一家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也希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如你所说,企业的本质在技术上是排他的,当我们的产业逐步发展后,最终我们可能也会走向本质的那一面,这是肯定的。但中国农机院也不是什么都做,如果什么都做,就不是企业了,而是行业了。尽管有些产品我们不制造生产,但我们也有相应的研究所,研究了相应的技术,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也是要做技术积累;培养队伍的同时,还要产生技术转移收益,这也是农机院作为科技型企业产品制造、技术转移两项业务并举的突出特征。
中国农机化导报: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有一个研发中心,而中国农机院旗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部门,很难协同,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您认为今后中国农机院是否会对分散在各个子公司的研发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研发中心?此外,科研机构如何和6大产业园12个制造基地进行对接?
方宪法:我们是这样分工的,各个企业的研发部门是我们产品技术的转化和工程化制造的研发部门,主要研究产品本身的系列化问题、制造工艺问题以及产品的改型和功能扩展问题,所以企业的研发部门还都独立存在,作为一个环节纳入我们的研发体系。我们院的研发中心,主要做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来做共性的装置、新产品的系统功能性开发,但这个产品不是定型产品,需要拿到企业通过二次研发、工艺研发转化才能够定型,然后才能投产。从科研管理体系来看,是垂直的,院研发中心搞应用基础的同时也是企业技术部门理所当然的领导者,企业有什么技术需求也会通过这个体系反映上来,然后形成技术从这里再下去,这和美国爱科公司的模式没什么不同,院里的研究中心就做应用基础的东西,下属企业都可以用。国际上其它成功的公司也是这么做的,实践证明这是个成功的体系。
中国农机化导报:由于我国农机化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并迅速地进军中国市场,这也使得对本地化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农机院作为农机领域人才的积聚地,被人觊觎的概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农机企业,中国农机院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了吗?有什么具体的应对人才流失的措施吗?
方宪法: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是必然的,不能回避。对企业来说,要务就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从多方面提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能力。通过对人才待遇、社会地位、个人发展路径这三方面来进行制度建设和分配体制的改革。我们实行了科技人才的首席专家队伍的建设,给首席专家非常高的待遇,包括他们自主研发方向的选择,出国学术交流活动,个人的专项津贴,行业社会工作方面的影响力等。当然,要挖人先看待遇,但要是比给多少钱,总有比你高的。我认为,主要是看分配是否公平,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公。我们的首席专家制也不是终身制,而是随课题结束而结束,这样大家都有机会。像年轻人,也并不会被埋没。我们规定,每个课题都要设第二负责人,这个第二负责人就是年轻的,主要就是为了传帮带,让年轻人有学习提升的机会,我们还实行师徒制,老工程师带新学员,谁都愿意跟个好师父,自己学习、发展起来也有信心,所以至今农机院的科技人才队伍非常稳定。要说有什么具体方法应对人才流失,我们主要还是强调加强自身的体系建设和能够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