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户提供全程式托管服务
近年来,郎溪县加快推广一种种田新模式——为农户提供全托的“四代一管”服务。这一模式在郎溪率先亮相,目前也推广面积最多,速度最快。
在农村土地上,传统的种田遇上了与以往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土地流转与此同时逐步加快;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已经提高到新的水平,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在这种情况下,郎溪县以前也出现了代耕作、代机收等“代管”服务,但这样的服务是零星的、相互分离的。从2009年起,一种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的全程式服务在郎溪应运而生,甫一出现,便契合了广大农户的需要,解决了当前的种田难题,呈现了广阔的前景。
于是,郎溪县认准这条路子,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广“四代一管”。县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组予以推动,并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良好结合,同时通过项目支持,迅速增加各类农业机械。育秧工厂是实行“四代一管”的基础,郎溪县很快建成了4个标准化育秧工厂,年提供机插秧面积达10万亩。为积极培育代管的主体,郎溪县采取项目、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开展“四代一管”服务,并在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搭建平台,建立定期协调服务机制,不断扩大服务主体的“代管”范围和面积。
在适宜的“气候”催生下,几年来,“四代一管”模式在郎溪得到快速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由2009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5家,从业人员由2009年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人,“代管”面积由2009年的1000亩发展到今年约4.8万亩。全县建立了“四代一管”示范片15个,开展技术攻关4个,制定生产操作规程5项,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整合了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
“四代一管”模式的实施,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益,不仅减轻了农民耕种的劳动强度,还产生了更多的连带效应:据测算,种粮农民每年平均每亩可节约成本约120元,亩均增产达40公斤以上,而规模化种植的形成,又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如今,在郎溪县广大的农村,人们司空见惯的家家户户都为水稻育秧、插秧而忙碌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了。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加快、粮食生产环节用工成本逐年上升等因素,都促使“四代一管”服务的应运而生。而这一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更有利于农机具的合理调配,有利于优良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有利于农田的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生产,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四代一管”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本报记者 段北生)信息来源:《宣城日报》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