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民心农机合作社坐落于武城县四女寺镇卧虎庄村,由村支部书记赵广军发起,成立于2010年4月19日。现有社员33户,固定资产295万元,占地2450平方米,其中办公室3间、108平方米,机库棚面积500平方米,机具维修车间2间、72平方米;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台,耕、播、植保等配套机械38台。该社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单独核算、定期培训,组织协调开展各项农机作业服务,并提供农机配件、维修等服务。2011年实现作业和经营收入362万元,利润120多万元,社员平均纯收入达3.6万元,与非成员农户相比平均增收4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批准为“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承办单位。
武城县四女寺镇卧虎庄村距德州30华里,距武城县城50华里,人口660人,耕地2000多亩,村内无集体企业,青壮劳力主要在德州打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为中老年和妇女,种地难,产量低,“有机无人开、有活无机干”的现象越来越突出。2005年3月,老农机人赵广军当上村支部书记,满腔热情的他为改变这一现状曾经走过很多弯路,直到2007年他筹资购置水泵修建水渠、从农民集体浇地开始,才逐渐认识到走合作发展的路子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2009年5月,他和本村农机大户郭洪林去德州检修小麦联合收获机,因检修的车太多,又快过麦了实在等不起,他们二人一着急在自家院里挖了地沟、买了导链和其它工具自己检修,没出三天自己就检修好了,村内和附近村的有机户闻讯都来维修农机具,从此自家的小院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维修部。2010年春天,他们在村里的一块空闲地上,修建了机具库房,将联合作业的农机具集中存放,并将农机维修设备移过来,建成了全镇唯一的一所农机大院。
武城县农机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引导他们成立农机合作社。县局从推广站和财务科抽调2名业务骨干,到卧虎庄靠上指导,帮助他们扩大规模,新购了5台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在农机购置补贴上重点倾斜。制定完善了订单提成、作业规范、工时核计、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作业回访等各项制度,建立了作业合同、合作协议、账册凭证等档案资料,并协助完善了合作社领导班子和管理体系,从农技指导、农机调配、签订合同、作业实施、质量保证、资金核算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分工负责和运行体系。同时县局一名副局长与县工商局积极接洽,协助完善了办理合作社的所有手续,2010年4月19日,武城县民心农机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一、合作社运营情况
合作社成立后,本着以“服务农民、壮大集体”为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员收入逐步提高,合作社实力逐步壮大,在当地叫响了“民心”这个农机合作社的品牌。
第一是合作社内部规范运作。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理事长一名,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是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由五人组成,设监事长一名,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是合作社的权力监督机构。合作社实行年终二次返利制,在收益中扣除经营成本后,实行单机核算,提取10%做为管理费和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取5%为公益金,用于公益事业和社员福利。提取5%为教育基金,用于成员培训。提取15%为风险金,建立风险基金,用于成员生产经营遭遇重大经济损失时的补贴。合作社建有严格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定期向社员大会公布,做到民主理财,接受监督。
第二是开展订单“一条龙”作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包括耕、种、管、收的各个农机作业环节,“一条龙”订单模式省去了老百姓有农活时到处找农机的麻烦,作业价格还便宜了10%,老百姓有需求只需打个电话,就等着去地头验工去了。今年“三夏”期间,合作社签订作业合同2500亩,收割小麦45元/亩,运送麦粒20元/车斗,播种玉米20元/亩,农民每亩减少支出10元。签订合同的农民过麦,十亩八亩的麦子不到半天功夫就收完了,避免了过去“先找联合收割机、再找拉麦粒的拖拉机、再找播种的玉米播种机”的麻烦。订单作业把老百姓养“懒”了的同时,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今年仅此一项合作社就增加收入20万元。
第三是土地流转示范经营良好。合作社与四女寺镇政府和卧虎庄两委反复商谈得到批准后,合作社8名骨干成员深入流转户家中做工作,反复解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关系,赵广军几个人甚至把个人的院落作抵押担保换取流转户的放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流转土地涉及到的农户60余户全部同意,最终与村委会以每亩每年流转费500元的标准,签订了500亩土地流转合同,流转期限为10年。县农机局按着农机作业标准对地块进行整合,对农机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流转耕地内全部机械化作业,采用标准化种植,当年流转当年见效,亩均增加收入150元。
第四是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麦收前,合作社7台联合收割机全部办理《跨区作业证》,与县农机局联系,通过上网和实地考察及时掌握外地麦收信息,与外地农机部门洽谈跨区作业引机数量、机收价格、跟踪服务等相关事宜,签定跨区作业合同、落实作业地点及面积,做到了有备而去,去了就能挣钱。今年共签订作业合同36份,作业面积24000亩,合作社协调组织42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作业区域南到河南的新乡市北到河北省的唐山市,作业历时一个月,创收近百万元。
第五是增加农机维修服务项目。原来受人员维修技术和维修设备的限制,只能从事农业机械单项简单维修服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先后派出5人次参加县农机局组织的农机维修培训班,并领取了《农机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5月,购置了部分维修工具,配备了农机零配件库,现在已达到能进行断腰和功率油耗监测的水平。维修能力的提升不但方便了合作社自身,附近四里八乡的农机户也都慕名而来,现在维修范围已扩大到武城县北半部和河北省的故城镇、青罕镇和夏庄镇等。2011年共维修保养收获机、拖拉机120台套,实现收入7万元。
二、合作社的社会效益
一是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充分发挥人员、技术和机械优势,流转土地内承担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任务:小麦免耕播种试验田220亩、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试验田53亩、秋季深松试验田50亩,科技示范园效果良好,有效的带动园区周围实行农机规模化作业,形成了一点带一片良性辐射示范。
二是整合有效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避免了家家户户买农机,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根据成员的特长,合理分工,人尽其能,物尽其用,避免了人力资源浪费。土地精耕细作,避免了土地粗放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三是解决了卧虎庄附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合作社通过订单作业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了作业合同,外出务工人员不用再担心家中农活了,家中的老年劳动力也都跃跃欲试,仅卧虎庄一个村外出务工人员就增加了54人。把大量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1年底他们决定筹资选址新建农机合作社,新购买大拖两台、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两台。2012年春天已经动工,截至目前,新址大院院墙、办公室和大型农机具库房已经基本建好,院内路面已经硬化,一个全新的更加规范化的“五有”农机合作社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合作社社员的收入提高了,合作社自身实力壮大了,社会影响力扩大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就表现出来。
第一是内部管理亟需进一步加强。原来机具和人员较少,作业面积和范围也有限,现在随着规模的扩大,亟需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和财务等制度,实行统一调度机具使用、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等社会化服务,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力求更加公平合理,规范合作社的发展。
第二是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适应农民越来越依靠合作社的需求,借鉴丰茂农机合作社的经验,民心合作社已同意县局的建议购买北京“东方红”牌高杆机动喷雾机3台,组建机械化植保队,签订“一条龙”作业合同时加上统一植保作业内容;借鉴罗庄土豆示范基地的经验,购买青岛“洪珠”牌土豆机械播种机、打秧机和收获机各一台,建立土豆机械化花种植收获示范园。
第三是拉长服务链条。农机、农艺和生资相互促进才能更加体现农机的作用,原来由于部分地块种子、化肥和农药不统一,造成耕作收获时间不统一,农机作业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合作社已同意县局建议在现有农机服务的基础上,统一供应部分生资,拉长服务链条;准备新上一套小麦玉米烘干设备,解决农民晒粮难问题。
第四是开展培训,提高素质。新入社社员大部分都是奔着合作社经济效益而来的,为民服务、为合作社贡献的思想需要加强,新入合作社社员掌握农机操作技能和其他业务素质等等不一,亟需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全员素质,使新旧合作社社员形成一个团结的、高素质的整体,永葆“民心”这个农机合作社品牌。 (武城农机局 赵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