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以及城镇化推进,如何激活土地的使用权,促进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进行有效地转移,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大课题。从2010年开始,诸城市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转包、出租托管等土地流转形式,与外出务工者、劳力短缺户签订有偿代管责任田协议,当起了“田保姆”。目前有13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为5.8万户农民担当了“田保姆”,合同托管农民承包地31.9万亩,占全市承包土地面积的21%,与去年同期相比,托管面积增加了约2万亩。“代耕保姆”模式的实行,解放了25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了粮食丰收与务工创收的双赢。
签订有偿耕作协议,实行“田保姆”托管方式
所谓“代耕保姆”,就是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只是把土地的管理权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管理,农机专业合作社收取一定管理费用。合作社对粮食作物推出了“全托”、“半托”和“小托”三种服务模式,“全托”就是农户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全权管理,由合作社统一种子、农药、肥料,统一耕地、播种、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的全过程委托管理服务;“半托”则是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服务项目。外出务工农民与在家的种田能手签订“田保姆代耕合同”,外出打工人员向“田保姆”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由“田保姆”代种、收、田间管理,粮食收获后,托管方向“田保姆”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小托”是指承包某一生产环节。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和该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土地逐渐成了“香饽饽”,不少外出务工农民虽无暇顾及田间作业与管理,但又不愿意放弃自家的田地。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农机下乡活动的开展,购买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一家一户购买农机既浪费资金,农机具使用率也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实现农业机械化、增加农民收入和现代农业需求。
诸城市通过引导农户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双方签订正规的有偿耕作协议,以约束双方权力义务、保护好双方经济利益为前提,实行由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代为搭理自有土地的“田保姆”托管方式。托管分为“全托”、“半托”和“部分托”三种,托管费大都采用预付部分,年底结算付清的方式。“全托”是指农民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整地、播种、管理、收获、销售全过程,种子、化肥、农机生产作业、储存等费用都由合作社承担垫付,社员一分钱不用投入,秋后按自己耕地与相邻非托管户地块平均产量和市场粮食销售价计算,去掉成本后,进行分红;“半托”是指农民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其余耕、种、管、收全程机械操作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以每亩800公斤左右单产交给农户,或以每亩280元左右收取托管费;“小托”是指承包某一生产环节,如机械化联合深松机整地,每亩农户出机耕费50-65元。农民土地采取“田保姆”托管后,农机专业合作社全权负责经营,不仅机械化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就提高,由于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统一采购价格降低,扣除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各种费用后,农民土地收入比自己经营不减反增,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也更加规范。该市“土地托管”采取转包、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集中流转土地,使其向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能手、大户集中,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多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分散种植的比较效益日益低下,而转出土地的农民除获取土地流转的收入外,还可以腾出身来从事二三产业,或者走进规模化农场就近打工,获取报酬。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转向非农产业,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等多种非农收入,增收渠道大大拓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他们从土地“托管”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辛兴镇朱庙社区农民郭俊海把自家6亩土地流转出去后,不仅每亩每年有600多元的租赁收入,每月在市里一家工厂打工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田保姆”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发挥农村劳动力最大的效率,而且使留在家中的农村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增收致富。特别是“田保姆”的出现,还解决了长期以来外出务工责任田撂荒或半撂荒的问题,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目前,全市以机械作业为主要形式、以托管的形式从事田间管理的“田保姆”逐渐在农村走俏起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大量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农民外出务工与农田管理之间的矛盾,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到目前,该市形成了40万亩蔬菜、187万亩黄烟、2万亩绿茶、190万亩粮食的生产规模,农机化普及率接近90%。
多种形式创办,着力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
诸城市从实际出发,重点发展了四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村级组织促动创办。主要是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动作用,或依托村级组织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和机械设备,根据本村的生产条件和经营习惯,把原本松散的农机联合体、村级农机作业队组织起来,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林家村镇瑞合农机合作社就是依托原先村里的农机作业队发展起来的。目前,入社成员已有16户,注册资金56万元;年作业面积1.5万亩,实现纯收入12万元。全市此类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48家,占农机合作组织总量的38%。
“能人”发动创办。就是发挥农机技术人员的一技之长,或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机专业大户的辐射作用,联合相关农户成立农机合作社,构建 “农机中介+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户”的组织形式。通过能人或大户牵线搭桥,实行订单作业、联谊作业、代耕代种代收服务等措施,实现农机作业市场的大整合和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对接。诸城市连续三年外出作业机械都在千台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合作社牵头组织的。农机跨区作业已扩大到6省30地(市),年作业面积120万亩以上,实现增收2500多万元。此类农机合作社发展到29家,占23%。
龙头企业牵动创办。就是发挥现有各类龙头企业的优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围绕提高配套基地装备水平,牵头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机械化指导和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也成为发展烟叶生产的必然要求。诸城作为全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单位,近几年来,抓住规模化种植扎实推进的有利时机,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加强引导、政策帮扶等措施,逐步引导各种烟村成立了一批机耕、育苗、大田管理、烘烤等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业务范围覆盖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使该市机耕、育苗、起垄施肥、大田管理、烘烤等逐步实现了专业化作业,有力促进了烟叶生产的发展。2011年,全市种植烤烟10.6万亩,分布在13个植烟镇(街道)、495个植烟村、2983户烟农,100亩以上的家庭烟叶农场297户、6.1万亩,占总面积的57.5%;20-100亩种烟专业户626户、2.14万亩,占20%;20亩以上的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77.9%;户均种植面积35.5亩。市烟草公司依托黄烟农场,以农机大户、种烟大户为成员,组建起旭日、团结等农机专业合作社,按成本价优惠为成员提供深耕、起垄、施肥等机械化服务。将烟用机械全部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权、受益权归合作社所有。规范专业化服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盈利能力;积极引导合作社拓展增收渠道,在为烟农提供低成本服务的同时,为大农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得一定的盈利,既促进了“降本减工”,也增强了“以机养机”能力,保障了机械化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机耕、整地、起垄、施肥、覆膜、中耕培土、植保、烟叶运输、烟叶回潮、烟秸拔除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移栽环节也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烟农每亩烟田用工由原来的30个减少到15个,节省成本450元,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达到了降本减工、提质增效的目的。此类农机合作社发展到32家,占25%。
社区带动创办。就是借助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窗口”,统筹利用闲置场地和农机人员,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像枳沟春亮合作社,就是依托社区组建的,主要负责本社区区域内5个村1.1万亩作物的耕、播、收、管“一条龙”服务,由于作业规范,服务质量高,深受农民欢迎。此类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9家,占15%。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为“代耕保姆”强筋壮骨
诸城是个农业大市,也是个农业机械化大市,自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获得“ 全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先进县”荣誉称号。为提高 “田保姆”的装备水平,诸城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增加农民收入、扶持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在“田保姆”的发展上给予多方面扶持。
在土地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进程中,规模大户出于追求规模效益、实现减本增效,确实需要联合;家家户户分散经营,普遍存在机械重复购置,机械配套比低的问题,十分需要联合;一些生产环节所需大型机械投资较大,农户难以承受,即便购买后,往往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浪费,迫切呼唤联合。提高农机户组织化程度,统筹整合机械化统一服务功能,已成为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深化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趋势。为此,诸城市政府因势利导、顺应时势,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来谋划和推进,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列为对镇(街道)进行年度考核的一项硬指标,重点考核创办数量、装备水平、基地建设、运行质量、带动能力等方面,考核结果与年终对镇(街道)的综合考核挂钩,激发了基层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市里围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及流通等领域,选树培育起春亮农机合作社、瑞合农机合作社、旭日农机合作社、团结农机合作社等示范合作组织典型,通过会议交流、媒体宣传、现场观摩等形式,在全市面上进行推广,因地制宜、多样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同时,依托208处农村社区服务平台,组织农机、经管等部门设立专门窗口,帮助社区内原来仅局限于一村范围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向社区内周边村辐射延伸,扩大规模,动员广大农机户积极参办、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农机户发家致富。
在强化组织引导的基础上,诸城市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千方百计搞好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上级扶持政策。对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粮食产业项目、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机械扶持项目等上级扶持的政策性资金,积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倾斜。五年来,累计争取购置补贴等资金3560万元,共补贴购置各种机具4675台,享受补贴农户2779户,引导农民投入资金达1.068亿元。争取各类项目5个,投资300多万元,有效扩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枳沟镇春亮农机合作社,在去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下,增加投入50万元,购置4台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械,拓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规模作业水平,年增加纯收入16万元。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先后研究出台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暂行办法》和《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有关配套政策和文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税收、信贷、用地、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对带动能力强、运行规范、发展潜力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实行以奖代补,年终经市农机、经管、财政、工商等部门审核后,由市财政每个扶持5万元;镇(街道)对所培育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每个扶持2万元。对合作社及其新创办的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所实现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等额奖励;将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对待,在农业科研、推广应用、职工培训、技术改造、农业开发等项目建设上优先予以考虑。特别提出免征或减征机械化作业服务所得收入的所得税;免征农业机耕收入的营业税。
依法规范完善,促进“代耕保姆”健康发展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诸城市对原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规范完善提高,不断强化运行管理,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真正按独立的互助性质的市场经营主体来运转,始终体现“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精神。
严格规范标准。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研究出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从规章制度、服务领域、服务方式、规模效益、运行管理、机械装备、场院设施、安全生产、后勤保障等9个方面,细化分解成28项具体指标,统一了合作社标准,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章可循。
健全内部机构。组织农机、经管、工商等部门,依法对原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规范完善。目前,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都建立起成员大会制度,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了理事会、监事会及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步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加强工作指导。市里在农机部门设立专门机构,抽调骨干人员,巡回帮助各农机合作组织修订章程,完善制度,指导签订生产和技术服务合同,进行面对面的规范指导。在面上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适用新形势要求,积极探索资产、土地、技术入股等新型合作方式,引导农机合作社建立信贷联保、经营保险等运行机制,促进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像我市今年创办的益新农机合作社、兴农农机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主要采取农户以农机入股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又探索推行了农户以土地、技术入股试点
强化安全监管。针对合作社机械数量多、作业量大的实际,结合开展的农机安全生产“十百千万”活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搞好对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机械安全检测,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农机安全生产。近年来,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所属的大型机械均未发生相关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