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如何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探索

作者:李顺强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3日

    笔者结合近期农机购置补贴检查,对全县农机总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听取镇(街、开发区)农机站的汇报以及与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长进行座谈,深入考察了各镇(街、开发区)农机管理、推广、监理、培训等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了解了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发展趋势,加强了发展我县农机化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研情况如下:

    一、主要工作现状

    武城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质量监督和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和技术,使我县的农机化水平得到较大水平的提升。

    1、农机补贴工作扎实实施。 自2005年武城县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文件精神,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工作纪律,坚决做到“三个绝不能”、“五个严禁”,强化制度阳光操作,切实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累计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302.7万元,补贴各种农机具达到7683台,受益农户达2487户,拉动农户投入资金8865.6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我县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2、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几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县的农机总动力、农机保有量和农机作业面积均显著提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5万千瓦,较2005年的47.2万千瓦增加18.6万千瓦,增长39.4%,年均增长7.88%;拖拉机在册总数预计达到3590台,较2005年的617台增加2533台,增长71%,年均增长14.2%;配套农机具达到3.7万台(架),较2005年的8271台增加28729台,增长77.6%,年均增长15.52%;大中型及小型拖拉机农具配套比分别由2005年的 1:2和1:1.61上升至2010年的1:2.8和1:1.75。2011年全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4218万元,较2005年的2790万元增长51.2%,年均增长10.2%。

    2011年全县机耕面积达到了66.9万亩,机耕率为98.4%、较2005年的58.8%增长39.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92%;机播面积达63.2万亩,机播率为92.9%,较2005年的63.7%增长29.2百分点、年均增长5.84%;机收面积预计达35.4万亩,机收率为52.1%,较2005年的21%增长31.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3%。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2.8%,较2005年的45.2%增长37.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52%。免耕播种、机械深松、机械化收获等新技术应用有新的增长,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农机推广工作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设施蔬菜机械化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近年来,武城县农机部门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从2007年开始,分别在甲马营镇前曹店村、四女寺镇邱庄村、武城镇东岳觉寺村等地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全面铺开,成熟的高产配套技术与管理手段有机结合,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推广机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县8个乡镇街建立起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总数达到16个,2011年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2万亩,深松土地2.2万亩,玉米秸秆还田34.5万亩,专用机具保有量达到1400多台。二是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重点在郝王庄、武城镇2个镇进行技术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年作业面积达到1.2万亩。三是设施蔬菜机械化技术推广。借助农机补贴政策,近年来不断引进先进适用的大棚设施,2011年完成设施蔬菜机械化推广面积1.85万亩,比2010年增加0.6万亩。

    4、农机监理工作积极开展。县农机监理部门严格按照市局的工作要求,与各镇(街、开发区)逐一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了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日常工作中不断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把安全教育工作贯穿于年度检审、平安农机创建、田间路查等农机监理工作各个环节。2011年共印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播放专题片150余次,教育机手和群众1.5万人次,提高了广大机手安全生产意识和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农忙时期,及时对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做到安全监管不留死角,确保了全县近几年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二、制约武城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农机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全市其他县相比还存在有一些差距,分析我县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1、土地规模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我县地块分散、面积小,不适宜农机大面积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2、农机化事业投入相对较少。国家今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机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农机补贴资金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力量薄弱。每年除农机补贴国家的惠农政策外,我县农机化事业几乎没有其他的财政项目资金支持。

    3、农民财力的缺少,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出现“重播轻收”现象。我县农民收入较低,2011年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仅为3656元,农民的购买力较差,加之缺乏有效的引导,造成农村的农机装备配置不合理,出现“重播轻收”现象。

    三、促进武城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现阶段,农机化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农机工作者要清晰的认清这一点,充分理解这一发展机遇,克服存在的困难,迎难而上,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创造武城农机更大的辉煌,全面提高我县农机的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我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2、争取投入,完善体系。一是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继续规范乡镇农机站,配备专职农机管理、推广人员,负责本乡镇的农机工作。在全县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等工作局面,改变农机事业“没有腿和腿短”的现状。二是完善农机质量监管体系。在县级建立农机质量检测机构,配备专业设备和人员,提高县农机部门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大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力度。三是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大对不上牌、不年审、不考取拖拉机驾驶证、不办理从业资格证,而从事农机作业机收的整治力度,增加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3、拓宽领域,增加服务。伴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村的农机具数量不断增加。如何让
广大农民机手买好、用好农机具,成为我们农机部门一个比较紧迫的任务。我们应主动拓宽服务领域,搞好技术培训、故障维修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农业机械作业。进一步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引导农机大户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作业公司,鼓励和支持他们打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界限,开展联合作业、跨区作业,实现农机具最大程度的利用率,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4、加强培训,增强意识。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增加对农机培训学校的扶持力度,利用现有农机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培训队伍,结合学员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同时也可以借助农机经销企业、生产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力量积极开展农机手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广大机手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操作能力和维修能力,为实现我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