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城县农机局紧紧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本着以“服务农民、壮大集体”为宗旨,在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和带动农机户增收上真抓实干。
一、规范合作社内部运作。按照《农机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理事长一名,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年终二次返利制,在收益中扣除经营成本后,实行单机核算,提取10%做为管理费和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取5%为公益金,用于公益事业和社员福利。提取5%为教育基金,用于成员培训。提取15%为风险金,建立风险基金,合作社建有严格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定期向社员大会公布,做到民主理财,接受监督。
二、开展订单“一条龙”作业。引导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包括耕、种、管、收的“一条龙”订单作业模式,老百姓有需求只需打个电话,就等着去地头验工去了。例如,四女寺镇民心合作社今年“三夏”期间,签订作业合同2500亩,收割小麦45元/亩,运送麦粒20元/车斗,播种玉米20元/亩,农民每亩减少支出10元。签订合同的农民过麦,即避免了“先找联合收割机、再找拉麦粒的拖拉机、再找播种的玉米播种机”的麻烦,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今年仅此一项合作社就增加收入20万元。
三、积极协调土地流转经营。帮助农机合作社与镇政府和村委协商土地流转相关事宜,带领合作社成员深入流转户家中做工作,反复解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例如,鲁权屯镇建德合作社与村委会以每亩每年流转费500元的标准,签订了500亩土地流转合同。同时农机部门还对合作社人员进行了培训,流转耕地内全部机械化作业,采用标准化种植,当年流转当年见效,亩均增加收入150元。
四、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麦收前,农机局部门积极联系,通过上网和实地考察及时掌握外地麦收信息,与外地农机部门洽谈跨区作业引机数量、机收价格、跟踪服务等相关事宜,签定跨区作业合同、落实作业地点及面积,做到了有备而去。今年三夏期间,该县合作共协调组织372台联合收割机出省参加跨区作业,作业地点包括河南、内蒙、河北等地,收割面积达40万亩,总收入达2000万元。(张小风 方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