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县:农机给力“三农”,彰显重要作用

作者:临沂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5日

  如今的苍山,农业机械化已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机械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没有农业机械化,农民真的不知该怎么种地了。

  近年来,苍山县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全县各类农机达到7.5万台,每公顷耕地机械动力达14.8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5%,农机化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农业生产的变革。农机化为“三农”增添了新的亮点。

  农机化解放了“3860部队”,“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苍山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离开了黄土地,到城里务工经商,种地的都是一些留守妇女和老人,被称为“3860部队”。前些年曾因劳力不足忙不过来,加之种田费用高、效益低,外出者在农忙时也不愿回来忙收种,出现了一些“撂荒地”,影响了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种地难”的问题,同时种地国家还给补贴,寸土寸金,再也没有撂荒地了。麦收时节,我们路过兰陵镇烟头村。郯薛路南,2台收割机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来回穿梭,几位老农民在地头等着装麦子,瞅这个空我们与该村农民郭老汉攀谈了起来。他告诉我们,两个孩子都在上海买菜,十几亩地,就靠他老公俩,年龄大了体力不行,过去一到农忙就愁死人,求亲亲靠邻居,连收带种一个多月也忙不完,累个半死。他望着田间正在作业的收割机高兴道:“现在种地有了这些机子,省事又省钱,这10来亩地,一头午连种带收就完活了,再也不为种地发愁了”。农机化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增收节支,重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坐田头农机地里走,种田人农忙变“农闲”

  今年“三夏”期间,走在田间地头,只闻机器声,不见割麦人,全然没了以往男女老少齐上阵、争分夺秒抢收忙的喧闹景象。地里忙的是机手伴随着作业的机械,地头路边树荫底下,是三三两两在观看机械作业、等待收获的人们,过去的“一线战斗员”现在成了“观察员”,农民们称这叫“休闲农业 ”。过去种地劳动的艰辛,如今被机械化所替代。在种田人越来越“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下,机械化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减少了土地的撂荒,并且使农民越来越“清闲”了。这个问题兰陵镇横崖村委主任孙景敏深有感慨。他说,过去到了麦收时,4月份就开始准备镰刀等工具,还要准备打麦场地,从收、种到耪地,一个多月时间,满湖都是人;现在农忙清闲多了,外出打工的也不用回来了,这得益于机械化、得益于该村农机合作社。合作社对全村土地实行统一农机整地、播种、植保、收获,全部机械化,不用我们干一下,农忙再也不忙了!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对机械化的依赖日益增强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科技离不开农机。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机化来实施,可以说没有农机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随着各类新机具的不断增加,各种新技术也在扩大推广,机械深松免耕播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增产效果已得到验证。秸秆还田的推广,既培肥了地力又保护了环境,而且直接改良土壤增加了有机质含量,能够实现增收节支。现在,依靠增加地、水、肥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越来越少,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最有效途径,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对农机化的依赖日益凸显。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农机化更是功不可没。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