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柏依朴 杨军红
近日,澧县道河乡景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景明与他的社员们一起,驾着收割机忙着为稻农们收获早稻,每天能收割600亩左右,创收4万多元。尽管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但大家想到自己既能减轻乡亲们的劳动强度,又能为自己增加收入,心里还是不觉得累。
今年37岁的胡景明,因为父母残疾,家境贫寒,初中刚毕业就不得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学起了五金修理,谁知修理业务并不景气,他只得南下打工。2003年,他回到家乡,拿出多年的积蓄3万多元,果断地盘下了当地一家大米加工厂,摇身一变成为农产品加工的小老板,从而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旋耕作业、农机收割等高效的农机作业方式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给农机从业人员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不甘现状的胡景明决定加入农机作业服务行业。他先是来到澧县农机校,接受了拖拉机驾驶与操作的系统培训,取得了从事拖拉机驾驶与操作的从业资质。随后,他立即购买了一台价值5万多元的轮式拖拉机带旋耕机,一季春耕,就创收3万余元。
尝到了甜头的胡景明又于2007年8月购买了一台价值4万多元的联合收割机。他娴熟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博得了附近村民的偏爱,无论春耕还是秋收,他的业务总是应接不暇。扩大生产能力的念头在他心头诞生,2008年,他投资6万多元,购买一台价值8万多元(国家补贴2万余元)的大型拖拉机和旋耕机。2009年,他又率先购置一台水稻插秧机和一台大型的机动植保机械。从此,他成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每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20多万元。
如何充分发挥这么多农机的效益呢?聪明而果敢的胡景明决定:组织一场个人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2009年春,在当地政府及县农机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现场演示会如期进行。成熟的油菜地里,一阵隆隆的机声过后,黄褐色的油菜田里转眼插上了绿色的水稻秧苗,令来自十里八乡的数百农民啧啧称奇。
在此基础上,胡景明又打起了组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算盘,实行资源优化、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共同作业、风险共担。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附近另外4位农机大户时,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了“澧县景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010年7月8日,澧县第一家集灌溉、耕作、栽插、植保、收割、运输、加工等于一体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如今,该合作社有十多名社员,初始注册总资本达108万元,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耕整机等各类农机具68台(套),具备独立完成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
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机作业服务步入了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轨道,耕、种、收一条龙技术服务范围逐渐向周边乡镇扩展,一条前景光明的农机康庄大道也在社员们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