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种新型粮仓在全省获得推广,购买新型粮仓可以获得国家补贴。
(张振祥 韩剑飞 摄)
□一提粮食增产,人们的第一反应大都是地里庄稼的增产。但在阳信,这一概念拓展到了农业生产之外:在夏粮颗粒归仓之后,当地仍能通过储存、加工环节的改进,减少损耗、提高出粉率,增加可用于人食用的有效粮食供给。
据测算,如果阳信县所有农户、面粉生产企业都能推广储存、加工环节的改进技术,则可至少增加10%的面粉产量,以全县70万亩耕地计算,在原有技术条件下,相当于为国家增加了7万亩耕地。
一圈铁皮箍住6%储粮损失
7月10日,阳信县水落坡镇程家村,免费为全村129户各发放了一个科学储粮示范仓。有了这种粮仓,粮食的产后损失率可由8%下降到2%以下。目前,全县已经在近千户农户中推广了这一新型粮仓。
记者在程家村看到,这种小型标准粮仓共分3层,高度在1.5米左右,直径为1.1米,可储藏粮食1吨,基本满足了一般农户的储粮需求。这种外层为彩钢板,内配塑料内胆的粮仓,在距地面40厘米处设有出粮口,可防鼠防虫、防潮隔热,预防霉变。
村民郭丙森家目前正用编织袋存粮,这也是绝大多数农户的传统存粮方式。郭丙森说:“用编织袋存粮,多多少少总会受潮,一年总得晒个三五回。如果住在老房子里,虫子、老鼠是避免不了的,总会有些粮食被糟蹋了,非常可惜。”村支书郭丙礼告诉记者:“等到下次晒麦子,或者收玉米的时候,这些粮仓就可以用了。”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增加了6%左右的粮食产量。
5%出粉率=1万多亩粮田
当记者来到阳信县河流镇利民粮油制品有限公司时,一辆辆农用车正源源不断地向厂区运送小麦。公司副总经理陈玉国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刚上了一条最新生产线,可以在同等小麦原料、保证面粉品质不降的前提下,提高5个百分点的出粉率,达到80%。这一水平,目前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记者采访当日,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工程系主任温纪平教授,正在厂里指导生产,这一生产线正是校企合作的成果。作为国内粮油加工方面的权威专家,温纪平告诉记者:“目前全国面粉企业的平均出粉率为75%,这条生产线能够达到80%,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就相当于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5个百分点贡献。”
据陈玉国介绍,按照该企业往年的小麦加工量计算,运用这一技术后,可从现有小麦中多产出400万公斤面粉。以80%出粉率、小麦亩产400公斤计算,该企业的这一技术创新,相当于新增了1万多亩耕地。除了社会效益外,该项技术还能为企业每年带来80万元的利润。
粮食增产不再限于田间
据河南省粮食局的数据,从小麦收打到家到第二年5月份,小麦的产后损失率在5%-8%,以玉米为代表的秋粮的产后损失在8%-11%,河南省全年的产后损失平均在8%以上。据报道,农业部官员透露,中国每年因储藏不当损失的粮食达到500亿斤,粮食损失率超过8%。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家已通过新型粮仓推广、建设“粮食银行”等技术和制度上创新,尽力减少这一损失。
除了减少损失,增加产出也同步进行。通过改进加工技术,实现减少损耗、增加口粮,在粮油加工行业内被称为“无田农业”。“在农业上,亩产提高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是在工业上,还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人吃的是馒头、面条,归根结底吃的是面粉,而不是小麦,所以‘无田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温纪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