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宁波市水稻生产的耕整、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插秧与烘干两个瓶颈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其技术成熟度、农民接受度和政府的扶持措施均已成熟,具备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但与此同时,水稻生产仍然存在全程化、整体性推进不足和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水稻机插秧和粮食机械化烘干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全市的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宁波市于2011年启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创建活动(下文简称创建活动),力图开创农机化工作的新局面。
除了形势所需,本次创建活动还承载了宁波市关于农机化发展的深邃考量。对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之前各地虽然也持支持态度,但是未能形成统一的政策平台,这次通过整体创建、化零为整,可以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对那些零星地、不连片地机插秧推广地区产生强有力的带动效应。此外,由于近两年来宁波插秧机补贴额度较高,达到70%,市农机局担心一旦政策下调,会出现机插秧发展势头回落的情况,所以希望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在全市形成保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完善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机插秧推广不会成为昙花一现。
一市十三镇 成效从头看
2011年初,对照申报单位2010年农机化各项发展指标,结合考核细则认真审核指标的完成能力,宁波遴选出余姚市及鄞州区姜山镇等20个乡镇作为首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创建单位。日前,宁波市对这一市二十镇按照项目管理形式,组织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采用会议评审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照组织化水平、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三大类指标对创建单位进行了考核验收。
验收结果显示,经过一年的努力,余姚市及宁海县长街镇等13个乡镇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其机插面积达到41.3万亩,占宁波市机插总面积的63.5%。其中,余姚市去年的水稻机耕、机收率均达到98%,机插和机械化烘干率分别达到68%和5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其他13个整体推进镇的水稻机插总面积达到29万亩,占全市机插总面积的44.5%,成为带动宁波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创建活动首战告捷,为宁波市新型农机化技术尤其是机插技术推广打造了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1年宁波市水稻机插面积达到65.4万亩,机插率为50%;新增插秧机602台,其中高速插秧机400台,占新增总数的66.5%;高速插秧机保有量达到1238台,同比增长1.41倍。创建活动开展一年来,全市共建成具有季供秧能力500亩以上的规模化育秧中心319个,规模化育秧水平达到50%;新增种子发芽器16台;新增工厂化育秧流水线73条,总数达到132条;新建工厂化育秧中心38家,总数达到52家;育秧中心大棚建设面积近27万平方米,可供4万亩大田机插。宁波市机插面积继续蝉联全省第一,比去年增长近25%,机插率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进入了水稻栽植以机插为主的新阶段。
成绩不单单体现在数据和报表上,创建活动还优化了整个乡镇的农机配置和使用效益。一大批性能落后、使用年限长的农机在统筹安排下得到了有序更新,粮农尤其是一些散户的水稻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以鄞州姜山镇为例,项目实施后,全镇的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81%、99%,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现代化镇”。余姚市在推进创建活动的过程中,耕作拖拉机的动力配比不断优化,从以50马力以下为主向以50马力以上为主发展;联合收割机以及烘干机向水稻、油菜兼用型发展;植保机械向高压、高效型发展;水稻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应用范围、使用效率、作业质量均实现了质的提升,在提高育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完善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内涵,促进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宁波实现了丰产丰收,进一步保障了全市的粮食生产安全。
一方面,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作业质量,确保适时有效栽插、收获,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进度,进而延长了作物生长期,有助于提高水稻单产。据了解,宁波市水稻种植茬口较紧,对双季稻种植面积的拓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后,一亩田从种到收,再到烘干只需2-3个小时,缩短“双夏”作业时间3-5天,为双季连作稻种植获取高产赢得了宝贵农时,无形中增加了双季晚稻种植面积,为水稻丰产奠定了基础。近两年,宁波市在水稻种植总体面积逐步缩减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双季稻种植面积70万亩(机插37万亩)、单产基本在400公斤以上的水准。2011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单季稻高产示范方9个、连作高产示范方6个、机插高产示范面积1.9万亩、核心区示范面积7000余亩。测产结果显示,单季稻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为781公斤,连作示范方平均亩产为587公斤,各测产点平均亩产都超过了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目标,打破了全市机插稻亩产记录。
另一方面,全程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了“抢农时”“夺高产”的要求,破解了过去丰产不丰收的难题。机插水稻抗倒伏能力强,常年产量得以保持稳定;联合收割机可快速收割倒伏稻,为“颗粒归仓”做出积极贡献;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缓解了晾晒场地紧张,减少了农忙时节沿马路边儿晾晒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而且有效提升了稻米品质,可谓一举多赢。
环环相扣 全程整体推进不是空话
说起“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之类的创建活动,我们并不陌生。近年来,国家对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力挺态度越来越鲜明,措施越来越得力,各水稻主产省也纷纷出钱的出钱、给政策的给政策,为农机部门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得水稻生产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工作得以广泛开展。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宁波市开展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创建活动,仍然凸显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一个亮点是“前后呼应、首尾兼顾”。从耕整、育秧、插秧到植保、收割,乃至后期的烘干处理,每个环节都考虑周全,每个环节都有配套的扶持举措;在考核指标上也是组织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三者并重,真正做到了“全程推进”;
另一个亮点是“通盘考虑、谋划周全”。宁波市意识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包括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因此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为核心,不惜血本地培育植保中心、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从库房、基建、维修网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做足保障工作,真正落实了“整体推进”。
为了下好这两步棋,宁波市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推出的保障措施切实而有效。
首先,实现了政府资源的整合。各创建单位按照考核要求,以各级人民政府的名义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指标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强化了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如余姚市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以市政府办公室、农机局、农林局、财政局及各水稻重点种植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余姚市整体推进领导小组,在余姚市农机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规划、指导、协调、任务分解及工作验收等。各创建乡镇也分别成立了政府领导小组,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列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和建设重点。
其次,实现了各类扶持资金的整合。宁波市注重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各类农机化扶持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中的水稻育插秧和谷物烘干两大薄弱环节进行扶持。2011年,对插秧机、育秧设备和烘干机等机具,宁波市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给予地方财政定额累加补贴,补贴幅度达到70%左右。在机具补贴的基础上,宁波还出台了农机作业补贴、水稻规模化育秧中心建设项目等政策和措施。对于完成创建任务的单位,各级财政还将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如鄞州区对整体推进达标镇进行表彰,对规模化育秧中心区级提供累加补贴;余姚市2011年农机年度专项资金的40%用于保障社会化服务作业补贴,还专门设立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点建设资金、机插育秧风险资金、乡镇机插技术培训专项经费,为加快机插技术发展提供试验点、总结技术经验。
再次,实现了农机农艺的融合。宁波市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意识到,农机与农艺融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与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紧密相关。实践证明,凡是农机农艺融合越紧密,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得就越快、效果就越好。创建活动中,各参与单位都按照要求成立了农机农艺专家组,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整合各级农业、农机管理部门及其它涉农部门资源,共同担负起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一张联系卡 构建八通网
在整体创建活动中,农机部门的服务与指导是贯穿始终的支撑性力量。为了深入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宁波市农机局在全市范围内创造性地推行了水稻机插联系卡制度。
《水稻机插服务联系卡》的样式由宁波市农机局提供,各县(市区)农机局统一组织编号印发。卡上的文字内容其实很简单:联系卡正面标注着负责人、服务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背面为相应的工作职责。可就是这样一张联系卡,把农机部门、农民、机手、技术人员、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构建起了一张四通八达的水稻生产技术运用网络。
《水稻机插服务联系卡》由各参与创建活动的县(市区)农机局(农林局)发放,发放对象为本辖区水稻机插用户。其覆盖网络则由市级机插联络员,县(市区)农机首席专家,县(市区)和乡镇农机、农技人员,生产企业、经销商、“三包”人员共同组成。
服务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承担着独立的责任:市级联络员负责跟踪本区域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加强机插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完成市局下达的推广任务;县(市区)农机首席专家负责本辖区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指导当地插秧机具的选型、引进、组织调配和机插技术培训,协调农机、农艺搞好机插育秧,协调农机企业搞好“三包”维修服务;育秧技术指导人员负责指导本区域机插育秧及大田、秧田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等技术;机插技术指导人员负责指导本区域机插用户大田耕作规范、插秧机操作和维护保养等技术;“三包”服务人员按照一定区域建立“三包”维修服务点,协助厂家做好插秧机的维修保养技术培训,明确相应的维修方案,建立维修应急措施,履行“三包”服务承诺,确保农忙季节及时排除机械故障,农闲时指导农户做好机具的维修保养。
如此一来,不但明确了权责,理顺了关系,而且有利于各线人员沟通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这就使得整个技术服务体系变得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有效。
一年过去了,宁波市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创建活动首战告捷,“一市十三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毋庸讳言,这与宁波市雄厚的财政支持不无关系,但是宁波市在推动农机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首尾相顾、通盘考虑”的战略性眼光更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