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农机合作社建设调研与分析

作者:李玉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7日

  当前,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农机作业市场的逐渐活跃,促进了东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为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农机局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有了迅猛发展,建设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库房面积20000平方米,合作社社员1038人,合作社服务的农户达48000户,注册资金5378万元,固定资产9504万元,农机总值8000万元,农机具2515台套,其中拖拉机(50马力以上)30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7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90台,配套机具115台套,从业人员1758人。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培树典型,建设样板工程
 
  农机合作社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什么作用,虽然有一部分农民知道它的建设意义,但是也是认识肤浅,不知道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很多农民还还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培树典型上,让农民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并有样板可学。
 
    (一)高标准建设示范点。我们通过全面考察,派专人指导,对两委班子威望高、村风正、民气顺、劳动力缺少、耕地成方连片的村作为合作社建设试点,专业合作社章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运行模式、利益机制等方面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设。
 
    (二)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场地建设是农机合作社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车库建设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存放和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我们重点抓好车库建设工作,深入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本着实际、实用、方便和尽量利用闲置资产的原则,协调乡镇及相关部门搞好位置的选定、审批和规划、设计工作,高标准建设了车库,做到了车有库、具有棚、维修有车间、人有办公场所,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三)高标准配置农业机械。根据合作社所在乡村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生产条件,在尊重农机合作社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技术要求,依据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高标准选配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机具。
 
  目前已有东明县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9个农机合作社被命名为市县明星合作社和全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单位。这些合作社基础设施较好、结构功能完善、综合效益突出、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作用较强,已成为全县合作社建设的样板。
 
    二、全力扶持,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农机合作社投入较大,资金和建设用地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资金和用地困难,我们一方面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地方政府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用地的审批,同时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对合作社建设资金给予大力扶持,另一方面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为合作社配置农机新机具。主要做法如下:
 
  (一)资金扶持。在合作社建设上,我们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只要农民能组织起来,能合作起来,能发展起来,不嫌其小,不限规模,不限形式,都尽全力扶持,全力为合作社排忧解难。凡是达到市级和省级明星合作社建设标准的,我们专门抽调精干力量帮助他们整资料、办手续,积极争取市级和省级对合作社场地建设的资金扶持。
 
    (二)政策扶持。农机中心积极与工商部门协调,工商部门优先办理合作社注册登记手续,为合作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扶持。在补贴机具供需矛盾很大的情况下,我们规定合作社内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不受指标限制,优先享受补贴。截至2011年底合作社固定资产9504万元,农机总值8000万元,农机具2515台套,其中拖拉机(50马力以上)30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7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90台,配套机具115台套,享受国家补贴资2400万元。
 
    三、注重实效
 
  为使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切实让社员受益,我们非常注重对合作社的管理,强调向管理要效益,强调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管理合作社。一是系统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合作社运行质量的好坏,人员素质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我们集中力量,坚持以会代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分期、分批、分类对重点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农机手、合作社员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机手与社长培训班50期,培训10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熟悉合作社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带头人、明白人,提高了合作社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建章立制。结合各合作社的实际情况,督促合作社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章程,使合作社在依法成立、依法登记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的范围和责、权、利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督导,完善管理体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从组建模式、章程制定、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转程序、规章制度、分配方法等方面帮助他们逐项研究,最后交给全体社员审议,使合作社从建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保障了社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在组织形式上,指导合作社根据各自特点成立了社员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健全了内部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职责。在内部管理上,帮助合作社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了资金管理、民主决策、社员大会等一整套民主管理规章制度。在分配方式上,本着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合作社实行了工薪制和分成制,使合作社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合作社建设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合作社建设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思想认识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现有土地承包模式造成地块过于分散,面积过小,阻碍了大型机械的发展。
 
  3、有的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内部运行机制、管理制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4、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合作社该添置的机具无钱购置,农机具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业机械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经营效益还不高。
 
  5、合作社的服务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现有的合作社作业范围只是在主要作物(如:小麦、玉米)的耕、种、收等方面,象经济作物的作业机械几乎没有,作物植保的服务方面还是空白。
 
  五、下步措施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在数量上有新突破。针对农民群众对发展合作社缺乏足够认识的实际,经常组织召开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场推进经验交流和观摩会,进行再宣传、再动员,真正形成出路在合作、增收在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合作的浓厚氛围。
 
    (二)要在规范上有新突破。以规范运营为重点,规范合作社章程,规范经营合同,规范利益分配方式,规范管理机制,明确责、权、利之间关系,使之不断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要在政策资金扶持上有新突破。积极争取省、市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按照“项目安排优先、资金扶持优先”的原则,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今后购机补贴和项目资金的实施,对合作社实行重点倾斜、重点扶持,增强发展后劲,提升规模与水平。争取上级对合作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工作意见。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进一步放宽政策,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李玉民)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