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热烈祝贺我省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座谈会召开!

作者: 《河南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0日

  编者按:7月3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指出,在近几年开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中,涌现出了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社中,有很多好的经验需要总结、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值此我省28家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座谈会召开之际,本报特在此展示其中10家示范社的好经验、好做法。

  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

  ——承载蜂产品质量安全使命

  蜜乐的蜂蜜生产线不是最先进的,但蜜乐的产品保留了最原始的本真。

  蜜乐的仓库里,用于存放蜂蜜的包装桶上都有一个标识,就是蜂农社员的名字和蜂蜜原料记录,不同花期采集的蜂蜜,通过检验理化指标、口感,贴上不同的标识,无论在口感、色泽、营养成分及理化指标上都保留了蜂蜜的原汁原味,生产时,只需要过滤和消毒灌装。

  蜜乐注重全产业链管理,保证了“蜂箱到餐桌”全程的安全可靠。

  目前蜜乐源合作社有社员155户,养殖蜜蜂2万多群。为了保证蜂蜜品质,合作始终社坚持“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利润返还”的“四统一”。理事长何昕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承载着食品安全的使命,合作社生产的蜂蜜从源头上保证了蜂蜜的可靠来源。”

  蜜乐一直对照国际标准严格要求蜂蜜的品质。

  从蜂农培训开始,每年对社员进行2~3次的生产技术培训,以国际的标准来提升中国蜂蜜的质量。蜜乐源始终坚守“质量是硬道理”之真理,不断树立质量新标杆,合作社生产的成熟蜂蜜,通过有机蜂蜜及绿色食品认证,根据国际标准检测,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产品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市场。

  蜜乐人甘做甜蜜事业的践行者。

  蜂蜜,是甜蜜的,但是酿造的过程是辛苦的,从事养蜂业的人都有一种精神,就是勤劳、奉献、合作、共享的蜜蜂精神,在蜜乐源合作社看来,这就是蜜乐源的企业文化精神。

  “一手牵着养蜂农民,一手牵着消费者,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蜜,是合作社的责任和使命,最终蜂农才会受益。”这是何昕对合作社及蜜乐企业的解读,蜜乐以“强蜂兴农”的核心价值观诠释了蜜乐品牌文化的内涵。

  如今,蜜乐的蜂产品连锁直销网点在郑州已有30多家,并计划在全省开设100多家、在全国开设1000家连锁网点,实施“百家千店”工程的战略目标。

  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

  ——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前身为留光乡新特优果业协会,合作社现拥有8个树莓种植分社、15个种植协会,现有社员3500多户,树莓种植总面积1.2万多亩,辐射带动封丘县8个乡镇以及周边9个市县,拥有省内外十余个分基地。

  合作社下设加工企业河南津思味农业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7人、技术专业人员32人。截至2011年底,合作社资产总额3581万元,带动社员亩均增收8000多元,亩均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收益高出8倍。

  合作社先后引进推广莎妮、香妃、红宝等21个树莓新品种;建立了省级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林科院树莓种植示范试验合作基地;建设了树莓工程技术中心和现代化的培训室。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通过了河南省林木良种委员会新品种认证。红宝树莓高效栽培示范与推广、树莓无公害栽培示范与加工两项科技成果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并联合相关单位制定国家及地方标准3项。

  合作社制定了比较完善、规范的合作社章程,施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的树莓种植档案,农产品(5.34,-0.05,-0.93%)统一回收,销售率为100%。还实行对种植树莓困难户进行扶持,加快了树莓产业的发展速度。

  多年来合作社克服重重困难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形成了集树莓苗木培育、种植、生态旅游、深加工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树莓产业整合单位。建成投产了年产8万吨的树莓饮料加工厂(通过了QS认证)。现已开发有树莓速冻果、树莓饮料、树莓冻干果等系列产品,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合作社在上海、北京、郑州等地设立办事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并成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指定产品。

  合作社6年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2007年注册了“津思味”商标,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日前又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襄城县恒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立足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合作社

  襄城县恒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集优质农作物种植、良种繁育、农资供应、产销服务等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社员231户,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080万元,可分配盈余255万元。合作社先后荣获“中国东盟商会河南分会的理事单位”、“许昌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称号,理事长李合良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合作社与中原大化肥业、河南许丰种业等知名企业合作,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将优质农资配送到社员手中,杜绝了劣质农资坑害群众的现象。2011年以来,合作社共销售化肥1500多吨,农作物良种300多吨,为群众节省投入80多万元。

  为提高社员的种植水平,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社员进行指导。同时,购进20台植保机械及时进行了“一喷三防”,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合作社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00多亩,麦椒套种基地2000多亩,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小麦良种繁育、辣椒种植回收合同,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小麦,以最低保护价0.7元/斤的价格收购辣椒。

  合作社结合襄城县白灵菇种植传统,积极引导社员发展特色、高效农业。2011年,在双庙乡上寨移民新村投资400万元建成占地120亩,集休闲、采摘于一体的食用菌生态示范园,并建成了100座标准化白灵菇种植大棚,实现年利润180万元,安置移民就业200多人。2011年,合作社注册了“马黄河”商标,对基地生产的食用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并与广东香江白灵菇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白灵菇供应合同,解除了农户担心的“菇贱伤农”的后顾之忧。

  2012年初,合作社发起成立了“襄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联合会还与襄城汇浦村镇银行搭建了“银协”对接平台,一方面解决了合作社的贷款难题,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真正实现了“双赢”。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

  ——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刘天华是周口市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是如何想到走合作社这条“致富大道”的呢?这还得从2006年说起。

  当时他买了1台拖拉机和1台联合收割机,仅“三夏”、“三秋”两季就挣了3万多元,这些钱在农村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外出打工一年赚的两倍,村民看刘天华挣钱了,有条件的也跟着买农机。可农机多了,本地的活儿不够干,自己出去又势单力薄,刘天华又挑头把村里的几个农机户联合起来一块干,并成立了作业服务队,进行跨区作业。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周边的农机手看到了里面的“商机”,也纷纷要求加入。

  2009年,刘天华组织30家农机户成立了以他为理事长的合作社。成立以后,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了章程、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制度,对内规范管理,对外统一联络,大伙儿的心劲儿更足了。

  农机购置补贴,给农机户们省了一部分钱,可补贴指标并不是很多,刘天华又跑到县有关单位争取。2010年,合作社购买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农机具由原来的7台套增加到120台套。当地相关部门按政策,给合作社批了近20亩地,建成了机库棚、配件库、维修间、加油站、培训中心等设施,解决了农机具保养、农机手培训场所问题。

  刘天华说,仅今年“三夏”,他们就组织40多位社员,先后到湖北、河南、山东跨区作业,面积达10万多亩,每台农机纯利润有4万多元。

  合作社还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租种或托管不想种地村民的土地,目前,租种经营的土地达4000多亩,托管服务的土地面积已有6800多亩,土地每亩产量比农户自己种要高15%以上。合作社还建立了粮食收储仓库,并开发生产“中华传统石磨面”,效益很可观。

  目前,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已经有560人,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还成立了机耕队、机收队、排灌队、植保机防队,真正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长垣县蒲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救了食用菌产业

  长垣县食用菌种植业兴起于1986年,后来由于种植方法不当,再加上销售渠道的不畅,导致当地食用菌的销售价格低,致使当地的农民种植食用菌兴趣受挫甚至放弃种植。

  张安永是个有思路和思想的农民,他觉得种植食用菌会有前途,于是在2006年注册资金390万元成立了长垣县蒲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依托长垣县12万亩林地资源优势,通过实践、摸索,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林下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不仅菇质密实,品质优良,还避开了普通种植香菇密集上市期,售价也较高。就这样,合作社吸引了更多的种植散户前来入股,带动了500多户农户从业。

  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产品、统一加工销售”的“五统一”服务模式,建立了合作社独立网站和专业的网上商铺,不仅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开拓了销售渠道,而且解决了种植户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种植户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当地特色产业得到传承。

  合作社创建以来,先后获得“新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新乡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单位”、“新乡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国供销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专业合作社等10多项荣誉。

  2010年,合作社出资1050万元组建河南翔宇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食用菌及果蔬脆片产品,产品已通过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ISO9001和ISO22000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汉将军”、“九伯”两商标已获国家商标管理局审批并启用,现年产能300吨,产值4000多万元,利税达1200万元。

  到2015年,合作社种植规模将达7500万棒以上,产值4.5亿元以上。在深加工业务上,合作社又实施了年产5万吨食用菌素肠项目,该项目产品是对传统火腿肠的创新和延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鹤壁市淇滨区饮马泉薯业专业合作社

  ——产品漂洋过海帮民富

  提起鹤壁市淇滨区饮马泉薯业专业合作社,不得不提到合作社理事长蒋冬琴,蒋冬琴分获国家、省、市种粮大户等多种荣誉,其合作社也分获国家、省级示范社等多种荣誉。

  合作社以发展种植脱毒红薯为主导产业,种植的红薯高产优质。

  截至目前,合作社在蒋冬琴的带领下,拥有会员328人,其中种植大户39户,产业服务机构、加工企业11户,入股资金200万元,辐射4个乡镇,带动农民1600多户,红薯种植规模发展到8160亩,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2011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3876万元、实现可分配盈余返还214万元,按交易量(额)盈余返还139万元,占可分配盈余的65%,年末资产总额197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470万元。银行信用等级连续多年被评定为“AA”级。合作社兴办了红薯加工企业,在保持饮马泉粉条“先成型,后熟化”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又研发了“红薯粉条加工一条龙”的全套机械设备,基本实现了红薯粉条传统工艺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

  据了解,合作社现拥有一条淀粉生产线,一条粉条生产线,两条包装生产线,设计年产规模:精制红薯淀粉8000吨,精制红薯粉条3000吨,已形成两个系列十多种包装规格。产品荣获河南省名牌、河南省著名商标、无公害产品认证等称号。产品远销海内外,合作社现已成为豫北最大的红薯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去年以来,合作社还投入3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配套农业机械,供种植大户免费使用,同时,专业合作社实施了红薯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监控,做到“从产地到市场”、“从品质到安全”、“从投入品到产出品”各个环节的可追溯管理,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

  其深加工产品土粉条做成了洋产品,精制红薯淀粉出口量占年总销售量的90%,精制红薯粉丝出口量占年总销售量的70%,产品远销海外,大大提高了种植农户的收入。

  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循环经济链铸就“菡香”未来

  2006年9月,王福军创办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拥有成员226户,流转土地面积也由当初的1700余亩发展到涵盖周边县市的6万余亩。目前,该社跨市、县组建合作联社,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余亩,晋升“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行列。

  王福军的家乡自古就有种植莲藕和水稻的传统,所产的菡香大米更是晶莹透亮,口味独特。但近年来土地粗放耕种,有的甚至撂荒,优质大米廉价销售。为了让古老独特的菡香米不再“消靡委顿”,王福军决心重振菡香品牌。

  通过多方考察,王福军最终决定成立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合作推广新产品,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模式。良好的经营模式让合作社迅速发展,但王福军并没有满足,他又开始了新的思考——村里有农机户、养殖户,而米糠喂猪,猪粪生产沼气,沼液又为土地催肥,若是再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养猪专业合作社,三个合作社就能形成循环经济链条。说干就干,王福军把养猪合作社社员的土地流转给大米合作社社员来耕种,养殖户一心一意搞养殖,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技术不断创新,抗风险能力不断加强,农民效益不断增加,2011年平均每户增收20万元以上。合作社成员除能得到正常股金分红和二次返利以外,合作社又担保融资300余万元,帮助流转户做生意,于是更多农户自觉自愿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无公害产地、河南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科协科普基地,“菡香”牌大米先后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博览会优质奖和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奖”。

  今年,合作社计划安装农业机械装备整套GPS系统,将通信技术与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络,以工业理念管理农业,带领更多的农民共同走向富裕道路。

  商丘市梁园区昊群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

  ——蔬菜瓜果多路并行增收显著

  商丘市梁园区昊群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在商丘市祝福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而来,是一家以农作物、瓜果、蔬菜栽培种植为主的合作社。在公司雄厚的实力支撑下,经过近几年努力,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走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800余户,覆盖张阁镇周边100多个自然村。

  昊群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采取由合作社成员以户为单位进行种植生产,提供比市场便宜的生产资料,统一栽培技术,产品由合作社进行收购。选择交通条件好,生产基础好的地块成方连片规模种植,直接由合作社聘请的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五统一”(品种、化肥,农药、技术、包装)生产和管理。

  合作社在发展初期,主要以温棚蔬菜种植为主,可是单项经营产生的效益毕竟很小,怎样将效益提高呢?通过多方考察,社员们发现蔬菜的生产与初加工能给他们带来不少利润。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瓜果产业,使其迅速走上了一条以温棚蔬菜为主,瓜果为辅,多路并行的增收途径。

  创新销售渠道,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方式,与企业、超市、学校等单位对接,实现双赢。据了解,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各类蔬菜瓜果基地1万多亩,其中蔬菜大棚800多个,占地面积达2000多亩,大田蔬菜3000多亩,种植各种水果3000余亩。

  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公司雄厚的实力将为合作社注入新的“血液”。品牌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必将把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

  据2011年统计,合作社实现可分配盈余480万元,按照交易量向社员返还408万元,返还比例达85%以上。2010年社员年收入2.8万元,2011年增加到3.6万元,同比增加0.8万元,增长28.6%。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其他农民收入增加1500多元,增长31%。

  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

  ——“地保姆”让万家农户乐开颜

  “你在外安心挣钱,我保你农田丰收,我付出百倍努力,你收获万分满意。”这是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对社员们的服务承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的撂荒及粗放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农机户各自为“政”,农机具利用率很低,以至于农民收入很不稳定,这样以来农户更不情愿耕种。

  2004年,在当地农机户王庆伟等人的倡议下联合组建了“农机跨区作业协会”,为的是让农机服务在本地和跨区作业两不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在市、县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2008年转型并注册为“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其中成员出资总额125万元,社员达116人。

  理事长王庆伟说,要使合作社办得好,还需将合作社正规化。合作社成立之初,王庆伟就制定了规范的章程,选出了有威信、有能力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又根据业务需要成立了耕作队、收割队、科技队、田管队、抗旱防汛队五个专业队和办公室、后勤部、财务部、业务部四个部门,并实行日清月结,定期公开财务账目,接受社员监督。

  王庆伟说,合作社采取土地托管与土地流转相结合的措施取得更多土地。在土地托管服务上,则采用可全面托管、可单项服务的灵活措施,合作社根据社员需要全程服务。为了使土地真正的“转”起来,合作社又与周口市农科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搞优质麦种植良种繁育与科技推广,使得合作由社初始的一家一户流转发展到现在的4896亩的“千亩示范田”。

  据了解,2009年,该合作社在工商总局登记注册了“地保姆”小杂粮商标,并于2010年进行投产,产品销往周边十个县市,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自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成立几年来,先后被省、市、县授予“示范合作社”称号,2011年被省政府评为“种粮大户”50强。

  永城市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

  ——小杂粮做出大文章

  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坐落在豫东门户、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中国面粉城”——永城市,主要经营谷类、豆类散装杂粮、小包装杂粮,并成功开发系列农产品礼盒包装。

  起初,永城市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情况和其他合作社一样,就几个发起人,好多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愿意加入。针对这种情况,合作社更是“越挫越勇”,采取上门动员和会议宣传相结合的方式,以7个发起人的亲戚为突破口,动员他们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入股以200元为一股,保底收益为同期同额银行利息,二次收益根据成员在合作社购买的农资量和与合作社的杂粮交易量来进行分配。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刚成立不到两个月时间,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就达50多人。

  有序合理更是助力了永城市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章程,建立了以理事长刘慎勇为第一责人,由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员、田间档案记录员等5人组成的质量保证小组,同时,还建立了成员账户,聘请专业主管会计。在种植基地上合作社对社员们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坚决禁止使用无公害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

  杂粮生产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小杂粮系列产品。合作社生产的大豆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出口1吨杂粮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出口2.75吨大宗粮食,效益十分可现。

  合作社先后注册了“御品园”商标和“粮甜”商标,并被中国品牌质量管理评价中心和中国中小企业名牌培育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国著名品牌“。

  截至2012年6月,合作社成员总数已达168人,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147.9万元,已建有千亩无公害杂粮生产基地,带动2150多户农户发展杂粮种植。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实现销售收入571万多元,利润32万元,二次分配27.6万元。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