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育新水稻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农业发展

作者:郯城县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9日

  郯城县育新水稻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月,为郯城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员单位。合作社先后被临沂市评为“市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党支部被授予县级“新型社会组织先进党支部”。
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12个单位评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先后承担了全省机插秧现场会、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及供销、科技、农业、党员远程教育等现场会。

  合作社现有社员136人,拥有高速插秧机3台,手扶式插秧机6台,收割机12台套,50马力以上拖拉机、旋耕机8台套,大型水田秸秆还田机2台套,背负式机动喷雾器42台套,悬挂式和担架式喷雾器6台套,电动背负式喷雾器100台套,各类带机入社机械150余台套,并建有标准化农机大院一处,农民培训教室一所,配齐了桌椅、电脑、投影仪等培训设备,面积1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百余位农民培训。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在郯城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农机局的业务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生产科技化、作业规模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创新服务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农田作物全程承包和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的路子。近两年来,每年服务农户2600多户,作业服务总面积达到11.6万亩,其中机耕1.3万亩,机播1.2万亩,机械收获1.2万亩,机防植保2.8万亩,机械化育插秧2万亩,秸秆还田1.4万亩,其他项目1.7万亩,服务收入达340余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培育农机合作组织。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学种田的社会化服务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支持三农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农机服务和农技推广的结合文章,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当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民纷纷投身于非农产业,特别是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的老人、妇女甚至未成年人照料,这就给农业的增产增收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各级党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是农村普遍缺乏有知识、有体力的青壮年劳动力。每逢三夏、三秋生产或遭遇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没有农业机械,不会操作农机,不懂防治是这些留守人员的共同困难。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农机手趁机哄抬农机作业价格,造成农机服务无序竞争;无机械户不能适时收种甚至耽误农时造成田地荒芜;无青壮年劳力户因不懂病虫防治而乱打药或不打药,农田无法实现大面积机械化作业;难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作物病虫害不能实现群防群治等各种现象的发生。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市、县农机部门派出专人靠上开展工作,县、镇政府积极出台发展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精心指导,科学帮扶,于2009年2月我们率先成立了郯城县育新水稻农机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合作社各项工作得以推进和快速发展。

  (二)完善服务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合作社植根于农村,社员来自于农民,服务直接面向农业,这是合作社的立身之本。因此,在合作社成立之日,我们就明确合作社的生命力和根本任务就在于服务三农,只有紧紧联系三农,搞好服务才能使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搞好合作社的服务工作,我们通过定期召开社员大会,让社员联系生产实际,梳理合作社的工作思路。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要,经过社员集思广益,我们分别成立了机耕机种服务队、水稻软盘育秧机械插秧服务队、机防植保服务队、农田基本建设服务队和信息交流服务队。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重点搞好以下几项服务:

  一是全面实现农田机械收种服务。郯城街道土地面积大,地形较复杂,既有山区丘岭和平原旱田,又有洪水走廊、涝渍水田,给全面推广农田机械化作业带来不少困难。合作社成立前,由于大多数农户缺少农业机械,无法开展多机种配套作业,造成机械化作业发展的不均衡,有些山岭地、小块地、涝渍地难找机械耕种,这是机械化作业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合作社成立农机服务队以后,把全面实现农田机械化作为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行业自律,对农田进行划片作业,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具各自分工在自己的作业区内提供机械配套作业,有偿服务,不同田地、大小地块一律实行机械作业,不留死角。农忙之外,由合作社统筹协调机械跨区作业,有力的提高了机械利用水平。在今年三夏生产中全街道12万多亩农田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9%,一举解决了许多生产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街道农业机械使用率,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缩短了三夏生产的时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二是水稻软盘育秧机械插秧服务。郯城街道有数万亩涝渍地不宜夏播旱作,只能种植水稻。因此,水稻生产在全镇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但是水稻与小麦、玉米相比,生长发育和技术措施相对复杂,耕作栽培技术要求细、生产环节多、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在涝渍地无法改种其他作物的情况下,广大社员和农户迫切希望彻底改变水稻插秧“弯腰曲背几千年”的落后生产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每到插秧季节劳动力严重短缺,广大农民对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呼声日高。为此,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机、农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合作社下决心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首先,合作社扎实地做好水稻软盘育秧和机械插秧的准备工作,从2010年开始,通过宣传培训,示范带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机械育插秧的好处,引导大家接受并积极参与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其次,我们对社员和农户搞好意向调查,今年春节后,先后走访社员和农户130多户220多人,发放调查表格200多份。在掌握广大社员和农户普遍具有使用机械插秧意愿的基础上,以农机合作社为甲方,社员和农户为乙方,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逐村逐户落实水稻机械插秧的品种、面积、地块,并签订机械化插秧的协议。第三,积极筹备物资,确保技术措施配套。今年,我们合作社共落实工厂化集中育秧26亩,可满足2500余亩生产用秧;在我县庙山镇新城村、茶安村、莎草汪村、郯城镇官路东村、东风村等村庄指导集中育秧16亩,可供大田1600余亩用秧;指导分散农户育秧10余亩,可供大田900余亩。今年共推广软盘育秧面积52余亩,可供5000亩大田生产用秧,同时,在我省的东营市的垦利县、枣庄市的台儿庄区、济宁市的鱼台县和我市的罗庄区、兰山区跨区作业1800余亩。与传统育秧相比,可节约土地440多亩,减少劳动用工15000个,节约种子20000余斤,节约化肥17.6吨,并节省了柴油、农膜、农药等,亩节约成本240多元,节省投资120多万元,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力投入,起到节本增效的效果,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三是农田植保统防统治服务。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田植保大都由妇女和老年人承担,造成植保的人力和技术都配置不足;特别是农作物病虫害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极易造成大面积发生,而且来势汹猛,不但无劳力缺技术的户无法招架,即使是不缺劳力的户也因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单独行动而难以达到群防群治的威力,使病虫害难以实现大面积有效控制。对此,我们合作社成立后把机防服务当作一件重要任务来抓,下决心通过成立机防服务队坚决实现农田大面积机防群治局面,把病虫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合作社机防队制定了全街道农田病虫害预警方案,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对机防队员进行了专业培训,配齐了机动喷雾器,确保在农田病虫害一旦发生后,机防队拉得出、用得上、能干能拼,迅速有效地完成大面积防治任务。我们还与广大社员与农户建立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农户和合作社农技人员的作用,对他们的病虫情况报告做出迅速反映,及时处置,如2011年通过合作社机防服务队的艰苦努力,郯城街道农田植保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连片防治,通过大面积防治病虫害联合行动,不但切实保证了防治效果,消除了让农民一家一户束手无策的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现象,而且还显著地节省了农户的防治费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工效比过去小桶打药提高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由于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户在植保工作中的“三难”问题(病虫草害识别难、防治时间和措施把握难、防治机械操作难)和好多农户不懂科学用药,造成农药浪费污染,防效降低,农残超标、农产品安全无法保证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10年机防植保面积2.2万亩次,2011年实施小麦“一喷三防”1.2万亩次,水稻和玉米统防面积1.1万亩次,2012年麦田除草实施面积0.8万亩次。

  四是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了更好地推广使用新机具和新的耕作种植技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机具和技术的比较优势,通过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土地承包、农田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连片作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是2009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本村及周边村100多个农户以农机具作价入社,并将各自土地置换连片,进行了必要的生产改造,建成了3600余亩科技示范田,逐步成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病虫草害机械化防治”等示范基地,并通过临沂市市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二是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将周边村街200多户外出务工、无劳动能力的留守家庭和老年户的1100亩土地以每亩650元的价格反租倒包,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三是与农场、种粮大户协商,签订作业合同,实行农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代管一条龙服务,收获后再结算各种费用。四是依托县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村街,主动争取承担“一喷三防”、“千亿斤粮食倍增计划”等项目作业,实行季节性、临时性统一农田作业管理。五是组织入社农机户和挂靠的农机手,开展跨区作业,通过村居干部、农村经纪人,实行订单跨区作业。目前全社共有股份制示范基地3600余亩,租赁经营五年以上的土地2900余亩,签订一年以上作业合同的土地18000亩,“一喷三防”等项目作业面积3.8万亩,每年跨区作业6.5万亩以上,综合效益540多万元。

  五是不断拓展合作社的经营产业链条。为切实增强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增加综合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合作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农资超市、植物医院,直接经营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同时在引进良种良法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产品认证。2011年,我社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市级绿色产品基地,“爱友”牌大米成为绿色认证产品。通过收购、加工和销售社员及托管土地上的优质大米,实现了优质优价,增产增收,壮大了农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三)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在合作社运作开展各项农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要想发挥合作社作用,推动全街道农业生产上台阶上水平,仅是提高机械化程度还不行,还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力量作支撑。农机和农技好比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必须协调运转,才能使合作社这辆马车跑得既快又稳。为此,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一手抓农机化提高,一手抓农技推广,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抓好社员的技术培训,组织广大社员不但懂得机械原理,机械安全操作,机械保养,安全知识,还得懂得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掌握从种植到收获各个生产环节的知识要领。再是通过合作社对广大服务对象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合作社积极取得县农业局、农机局和县农技推广中心领导和专家支持,搞好技术讲座,深入农田现场指导。合作社负责技术推广的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坚持农闲时经常下田间,农忙时天天下田间。三夏、三秋生产和植保防治关键时刻,昼夜有人值班,对合作社承担的服务地块、服务农户全部建卡,进行微机管理,对每块地如何因地制宜,配方施肥,选用良种、病虫害防治和农机作业都制定相应的配套服务方案、措施。做到合作社和农户随时保持沟通,农机和农技服务实行配餐式直通车服务。农户只要给合作社的“农技110”拨一个电话,合作社就立马知道该户的地块方位、面积、所种作物、使用肥料、植保措施、哪个社员负责服务等全部情况,并及时跟踪进行服务。从而解除了广大农户种田的许多麻烦和困难。用广大农民的话说,“现在咱靠着合作社种庄稼,种得都是省心田”。2012年,为进一步加大水稻育插秧新技术推广力度,在全市率先运用了“工厂化集中软盘育秧技术”和“精确定量数字化栽培技术”,自郯城县种子公司、省水稻研究所、沂南水稻研究等单位引进临稻16、临稻15、临稻17、大粮202、苏秀867、阳光200、阳光600、圣稻15早熟系与晚熟系,圣稻17早熟系与晚熟系,中稻1号等优质品种(系)12个,进行品选比较,进一步选出适于我县机插秧的品种;积极探索精确定量播种技术,每盘落谷干种125g左右,落谷在4600-4800粒,成苗3900-4100苗;探索营养土的配制和堆闷技术;杀菌剂、杀虫剂、壮秧剂的适宜用法用量;就地取土与客土;堆闷与直接使用的比较,进一步提高营养土的配制水平;探索浸种与催芽,干种包衣直接入盘,种衣剂选用及使用方法,从而有效保证种子杀菌效果,提高芽率与发芽势;探索整地作畦的宽度、秧沟深度、干整田还是湿整田的优劣比较,保证铺盘平整,提高育秧质量;探索采用不同覆盖物,如薄膜、草苫、草帘、稻草、无纺布等效果,把控炼苗时间,提高秧苗素质。从而通过良种良法促进了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

  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农机、农技“两个轮子”一起转,做了大量工作,找到了一条发挥合作社作用,提高工作实效的好方法,好路子。我们平均每年举办技术讲座20余场次,召开技术推广现场会、现场观摩会8次,培训农民2000多人,发放科技明白纸4000余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万余亩。仅今年推广水稻软盘育秧和机械插秧技术,我们合作社对400余户服务对象,普遍培训了两次,发放技术资料600余份,光盘300余张。农机和农技服务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街道现代农业生产,使我们的科学种田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二、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经验

  通过实施农机化服务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和认识到实行统一大面积的农机化作业是搞好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受益的好举措,也是社会化服务的一条好路子,效果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一家一户农机作业配套难的问题,增加了农业生产能力,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是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

  三是加快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效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保证了粮食稳产增产,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四是有效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培养了一支能打会拼的农机化服务队伍,形成了合作社+基地+社员和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强了农民抱团闯市场的竞争能力,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从合作社运作过程和今后发展来看,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入社社员文化程度、社会阅历、业务能力等参差不齐,在民主管理、生产经营、制度建设等方面有待完善提高。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放高性能、大型机具的场、库、棚建设用地短缺,农机使用、维修保养、教育培训、农情的预测预报等服务组织建设滞后。

  三是经营主体结构单一,服务领域不宽。主要以农机的粮食生产作业为主,各业机械化投资不足,服务领域较窄,尤其是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品牌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社会各界对合作社发展的认识不够,存在上热下冷,一些优惠政策很难落实,制约合作社发展的诸多困难仍然存在。

  三、今后思路

  我们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时间短,经验不足,靠的是领导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一些做法尚需实践进一步检验。但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使我们对做好这项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们将坚持多样化发展、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一是抓好专业服务队伍建设,组织社员尤其是农机操作等专业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通过示范宣传,做好农民群众的引导工作,争取农民朋友的支持,做好农户、农田档案和合作社成员名册、机具台账、作业合同、合作协议、账册凭证等基础性工作,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2、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服务品牌。一是增加新型高性能机械装备投入,完善农、林、渔、经济作物等机具配套,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机手收入。二是扩大合作社场、库、棚和维修车间、维修设备等建设投入,争取与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合作,设立销售维修网点或售后服务站。三是凭借品牌优势,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周边村居的零散土地进一步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并通过合作社现有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网点统一供应,实行耕、种、收、管一条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为大型新机具推广提供了条件。四是在现有“爱友”牌有机大米品牌基础上,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生产销售有机小麦面粉、有机花生果等农副产品,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突出重点,推广工厂化育秧。为配合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准备与洋马、久保田等插秧机生产销售商合作,投资150万元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生产秧苗15万盘,满足5万亩机械插秧需要,同时也可创收250万元。

  4、依法经营,创新管理模式。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引导全体社员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产权和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产权明晰、运作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创先争优”,实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现代管理水平。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