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如何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之我见

作者:郓城县农机局 魏玉峰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1日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将先进的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是将农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机械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并直接被农业生产者所掌握的过程,它能够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十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种田观念陈旧,粗放耕作,广种薄收,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自然农业阶段。因此,为要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迫切需要增加农民的科技意识,用科学来武装农民。可见,在这些地区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意义更大,那么,如何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推广服务网络

    要发展农业和解决群众的温饱,必须有一支结构稳定、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机推广工作。因此,根据农机推广机构六有建设标准,建立起省、地、县、乡农机推广机构和村级技术服务组织,才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送到千家万户,及时引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组织示范推广。

    二、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制定推广优惠政策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对农机新机具的购买力相对较低,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并对推广新机具进行资金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步伐,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和作业质量。

    三、搞好宣传,广造舆论

    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传统农业的束缚和农民本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我们推广人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场会、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达到强化和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目的。让领导明白,叫群众知道:农机化技术成果确实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让全社会认识农机、了解农机、关心农机和支持农机,在此基础上,使各级领导决心敢下,农民投入情愿。

    四、实行行政干预,推进农机化水平

    为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各级领导对于那些经实践证明技术成熟、性能完善、增产幅度大、效果显著的新机具、新技术要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大推广力度,如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与农口、农村单位的评优达标,干部的升迁任免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比如县、乡、村层层签订新机具推广和作业责任书、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发放作业补贴等。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上升为政府行为,形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达到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长的目的。

    五、抓好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能否顺利的普及推广与掌握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人才数量有着密切关系,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必须有掌握其知识的人来操作。没有科技人才,再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也不会得到普及推广,因此在每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组织机手和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了解新技术的增产原理,新机具的性能、构造、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基本知识,使操作人员懂原理、能安装、会调试和维修,保证机具的性能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出来。

    六、实行购机股份制,集资购买农机具

    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产权组织形式,它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组织几家农户通过集资入股,把手里分散闲置的钱集聚起来,联合购置配套机具统一进行农田作业服务,实现滚动增值,解决集体和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农机户也因此结成一个互惠互利的整体,既方便了个人,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七、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作用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农民还比较贫穷,因此更应该以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机械利用率,减少重复购置。一是组建联合体,吸收那些机械状态好,机手水平较高的有机户组成联合体,统一进行农田作业服务。二是私头公尾,由集体统一购置配套农机具,与个体农机户的动力机械配套,共同进行农田作业。

    农业机械化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愿与各地同行共同探讨,使技术先进、性能适用、使用可靠、价格合理的农机新机具尽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为这些地区经济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郓城县农机局  魏玉峰)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