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双抢”农忙季节以来,湖北省各地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农机使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加快农业生产进度,积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到农户、到田间地头开展维修检查服务,强化农机市场监管。同时,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开展安全教育,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等得力举措,为湖北省“双抢”生产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氛围。4万台联合收割机、30万台(套)拖拉机、1.5万台插秧机成为荆楚大地火热夏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双季稻区到处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拖拉机、耕整机、插秧机来回穿梭在充满希望的沃野上,助农民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丰收的喜悦写满了农民绽放的笑脸。
水稻"双抢"机械化作业掀高潮耕整机、水稻插秧机投入“双抢”大显神威穿梭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7月下旬以来,进入 “双抢”农忙时节,为了确保早稻及时收割,晚稻及时栽插,双季稻区农机部门切实做到早部署、早准备、早行动,六大措施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全面”保驾护航”,迅速掀起水稻“双抢”农机作业高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农机部门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农机“双抢”作为当前的主要工作来抓。
二是组织农机服务队下乡开展维修服务。全省农机系统2万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2100多个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检修、保养农业机械16万台套,把维修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帮助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类农业机械。协调生产企业、销售公司加大售后服务力度,维修网点要做到随到随修、上门服务,确保农业机械用得上、用得好。
三是组织好农机作业服务。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优势,扩大作业规模,加快作业进度,提高作业效率和效益,确保成熟一块,收割一块、耕整一块、栽插一块,有效缩短夏季“双抢”作业时间。
四是保障农用柴油和农机及零配件供应。各地积极与石油供应部门配合,大力推行“农机卡”,落实保障和方便机手加油的各项措施,对农用柴油供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障“双抢”农用柴油供应。
五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水稻机插秧技术。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等形式,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到田间地头,宣传机收秸秆限高标准,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机插秧技术。
六是加强机具调度,立足抗灾夺丰收。今年“双抢”期间,湖北省灾害性天气频发。各级农机部门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积极调集水泵、电机、水管等排灌设备开展农机抗灾救灾。
农机备战“双抢”显神威,湖北日报、湖北农村广播等省内知名媒体对农机部门在农忙季节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持续关注和全面报道。湖北省今年早稻种植面积578万亩,中稻种植面积1930万亩。为确保“双抢”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全省农机系统2万多名技术人员组成2100多个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检修、保养农业机械16万套,各地还积极与石油供应部门配合,大力推行“农机卡”,保障农用柴油供应。
目前,湖北省早稻收割已基本完成,晚稻栽插也接近尾声。据统计,全省共投入4万台联合收割机、30万台拖拉机、1.5万台插秧机,帮助农民“双抢”。全省共完成机收早稻503万亩,机收水平达87%,完成机耕面积549万亩,机耕水平达89%,机插晚稻86万亩,晚稻机插水平达14%,分别比去年有所增长。农机在“双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作业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而且抢住了农时,“双抢”时间缩短了7—10天,为秋粮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大有可为油菜机收现场,油菜收割与秸杆粉碎还田同时推进
长期致力于秸秆能源问题研究的华中农业大学生物质与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彭良才这样形容:“秸秆可谓浑身是宝,不仅可以用来作饲料、造纸、化工产品等,还可用来作生物燃料,还可以生产乙醇汽油、乙醇柴油,如果利用好了,效益不可估量。”
今年,湖北省农机局把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连续发文,要求全省各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在机收稻、麦、油菜时,严格执行省农机局制定的留茬高度标准,大力推广秸秆切碎机、打捆机和粉碎还田机,最大限度遏制秸秆留茬过高和焚烧现象。荆门、宜昌、仙桃等地在秸秆综合利用上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荆门市今年政府拿出百万元专项资金力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下大力度全力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信心和决心。5月17日,湖北省农机局在荆门沙洋召开了全省油菜机收暨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标志着以油菜机收及秸秆还田为先导的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工作全面开启。
据统计,湖北省每年有近340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其中水稻秸秆1700多万吨,小麦秸秆380多万吨,油菜和玉米秸秆均为330多万吨,棉花秸秆180多万吨。通山县湖北玉龙机械有限公司、监利县的湖北虹发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大悟县的湖北和泰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每年都为大量的秸秆找到了“归宿”和“下家”。荆州市公安县引进了我国最大的农作物秸秆利用厂家之一的万华生态板业有限公司,年消化秸秆9万多吨,实现秸秆还田或饲料利用21万吨(全县每年秸秆93万吨,还有63万吨秸秆被焚烧或废弃)。孝南区岳家湾能源厂利用秸秆生产秸秆气、无烟炭、木焦油、木醋酸等,拓宽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领域。虽然目前湖北省已有凯迪电力、神州新能源、安能宜城、麻城亚太等8家生物质电厂,每年能消化全省农作物秸秆近20%,但这与3400万吨的庞大基数相比,毕竟都是杯水车薪,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路程还很遥远。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秸秆资源化率80%的目标任务。当前,秸秆综合利用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主要问题是第一环节的收割捡拾作业增加的成本高,农机手不愿承担,加工利用规模上不去、市场还未成熟和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等,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因此,要进一步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进一步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工作力度,力争到2015年末,创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个,生态农业示范区10个,推广各类生态农业及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面积达200万亩,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达到100万亩,建立农田废弃物回收和利用制度,生产垃圾回收率达到80%,秸秆资源化率达到80%。使秸秆综合利用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和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