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农机驾驶、农机操作和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夏津县农机局经过多年努力,培养了大批的农机管理、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现状
针对农民的需求和全县购机实际情况,夏津县农机局抓住时机,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筹措资经,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机械的驾驶、操作与维修等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推广普及了农机技术,提高了机手作业水平。
1、培训机构。全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由夏津县农机化学校承担。现有理论教员4名,管理人员2名,教练员2名(兼任),教练车2台、农机具4台,示范板及教学挂图7套、图书资料500余册、模型教具5套。
2、培训对象。全县1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的农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培训等。
3、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机安全法律法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使用、维修和保养,秸秆还田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基本原理、操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机械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农机致富常识等。
4、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理论教学与实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用技术教学,重点培养实用型人才。
5、培训管理。制定了《农机化学校校长岗位职责》、《教练车管理员岗位职责》、《农机教练员职责》、《农机任课教师岗位职责》、《教学设备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教练机具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安全。
6、培训成效。2012年上半年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才3000余人,举办培训班13期,演示会10场,其中,新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400余人,培训农机合作社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及农机大户2600余人。
二、农机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农业机械化培训师资队伍薄弱,培训教材、技术资料匮乏。目前从事农机化培训的教师知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较为单一,知识更新较慢,与目前新形势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更新较快不合拍,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培训人员不固定,人员流失严重,青黄不接;农机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过大,更新较慢。农机化培训教材缺失,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新农机适用教材和培训资料,使农机化培训不好具体操作。
2、培训生源严重不足。近几年来,农民对长时间集中学习的常规教学越来越消极。在农机校拖拉机驾驶培训中,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仍然招生困难,农民机手参训的主动性差。其原因一是机手从经济考虑,怕花费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二是有的机手法治意识不强,心存侥幸,逃避培训办证,不想参加培训。
3、农机化培训资金短缺。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目前政府对农机重视不够,财政投入很少,造成农机系统大都是一穷二白难以为继,很难再对培训设施、人员配置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造成目前培训机构单一、培训设备陈旧,人员配置不合理,培训能力较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4、培训内容不新颖。一方面是农机驾驶培训教材老化,特别是小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培训教材被忽视,缺少新编教材;另一方面是在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中,缺乏简明实用、系列化培训丛书,特别是设施农业教材有的老化,有的不够简明实用,致使培训力度不够。
三、 对农机化培训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支学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农机教师队伍是农机化培训顺利进行的保障。要加快农机教师知识更新步伐,积极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的农机化学校可以从教育、科研、推广和专业协会等机构中聘请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充实农机教师队伍。
2、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培训力量。重新核定县、乡两级人员编制,稳定农机队伍。制定村级农机推广、培训、管理办法,不断充实农机队伍,多方争取财政投入,改善农机人员的工作条件,进行岗位培训,优化机构,提高素质,以便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
3、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模式。要不拘于传统,不流于形式,真正沉下去,实事求是,真心实意地培训农民,农机科技培训才有生命力,才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学习农机技术的实际需求,选准农闲时节,采取开班到乡、培训到村、指导到人等适合农民特点的形式来开展农机培训工作。
4、扩大农机影响力,争取政府的支持。针对目前农机培训经费短缺、基层农机组织有名无实的现状,我们农机人要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宣传农机,扩大农机的影响力,使政府领导能够正确认识农机、支持农机。利用新闻媒体、现场会等形式宣传农机、展示农机。另外,上级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各种对农机利好的政策、法规等,以便获得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
5、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培训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同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主动和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老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