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张士新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近年以来,聊城市农机推广部门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1、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推广部门按照省局要求,配合计财部门,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机推广工作。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机械,引导农民购置适宜我市作业的重点机型。2011年全市推广各类农机具1.24万台(套),受益农户7909户。其中推广玉米收获机3100台(享受补贴1992台),大中型拖拉机1477台,免耕播种机753台,深松机753台,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打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孵化机465台,提高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2、积极推进玉米机收,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2011年我市机收玉米331.6万亩,机收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玉米机收率创历史最高水平。一是领导重视。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低是我市农机工作的一项薄弱环节,为尽快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年初的全年工作会议上,对提升玉米机收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各县市区也对玉米机收工作制定了细致的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二是推广机械。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置玉米收获机,将玉米收获机列入补贴重点目录。今年我市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共发展玉米收获机3100台,其中享受补贴的玉米收获机1992台,由于补贴资金限制,没有享受到农机补贴,农机手自发购买的近1100台。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6500台,机械数量的迅速增加,为玉米机收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三是加强宣传及培训。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玉米机收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引导玉米机收跨区作业。为加快秋收进度,提高玉米机收水平,农机部门强化跨区作业组织领导,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机具调度,共引进外地玉米收获机1300余台,三秋高峰期全市上阵玉米收获机达到7800余台,有力的提升了我市玉米机收水平。
 
  3、认真搞好免耕播种,扩大保护性耕作覆盖面积。2011年,全市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 753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575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100台、深松机753台,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达3万多台套,小麦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11.1万亩,覆盖率达34%,实施面积继续名列全省首位。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市农机局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入对县市区农机部门重点考核内容。茌平、高唐等县的政府部门将保护性耕作发展列入各乡镇年度考核目标,冠县、阳谷等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机、农业、财政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莘县、东阿、临清、东昌府区等县市区农机局也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各县市区农机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茌平县财政拨出20万专项资金,东阿县财政拨款5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阳谷县农机局自筹15万资金,在享受国家补贴机具30%的基础上,每购买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3000元,每购买一台免耕播种机补贴1500元;冠县的兰沃乡和清水镇政府对使用免耕播种作业的农户每亩补贴20元。三是广泛召开现场演示会,积极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把现场演示与机手培训相结合,扩大保护性耕作影响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全市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101班次,共培训各类人员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及农机实用技术手册14.8万份,媒体宣传80余次。四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临清市建设了1个5000亩以上的市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8万亩。茌平县建成两个5000亩以上的示范片区、两个万亩免耕播种示范基地,并且建成两个万亩深松作业示范大方。全市每个乡镇均建有200-500亩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临清市把示范基地建设列为对各镇(办)农机站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临清市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到各乡镇、办事处,明确了建设内容和标准,作出了详细的时间安排,同时出台了激励政策对建设农机示范基地较好的镇(办)给予资金补贴。
 
  4、全力推动深松整地,助力农业增产增收。2011年,我市临清、茌平两个先行试点县(市),共计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全市共计推广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完成深松作业面积72.2万亩,预计冬季深松10万亩,全年完成深松作业将达到82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完善工作机制。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市委副书记刘加顺、副市长赵庆忠就深松整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农机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各级农机部门把土地深松作为当前农机工作重点之一。各县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临清市、茌平县成立了以分管县(市)长为组长的农机深松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了各自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实施方案》,严格把握政策,遵守补贴程序,完善操作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二是搞好宣传示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使农机深松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全市农机部门在强化宣传上狠下了功夫。印发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简介及补贴办法等宣传材料8万余份,张贴到各镇(办)村,发放到农民手中,让他们充分了解农机深松技术和政策,真正认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机深松作业的宣传,大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及政府扶持补贴政策、工作动态、工作成效及先进典型等。多次召开现场演示会,3月23日聊城市在金郝庄镇组织召开了全市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演示会, 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各县市又多次召开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会,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精心抓好落实,确保补贴政策到位。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是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两方面工作。确保两方面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是调动农民购置深松整地机械、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动力。今年全市共计落实深松机购置补贴1800余万元,新购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保证了深松整地作业的机械需求。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确保农户享受补贴政策实惠。临清市农机部门在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中,提出“七个明确”的要求:明确任务目标,明确补贴对象,明确作业范围,明确补贴标准,明确技术要求,明确工作程序,明确补贴时间,确保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落实到农户。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临清、茌平农机部门围绕推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加强了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搞好政策咨询服务,二是搞好农机购置服务,三是搞好农机维修服务,四是搞好计划指导服务,五是搞好技术培训服务,六是搞好跨区作业服务,七是搞好农机监理服务,八是搞好基础管理服务,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5、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我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188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70.8万亩,花生种植面积45.5万亩,大蒜种植面积21.2万亩,占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前三位。另外,地瓜、大棚蔬菜、水果、大葱、生姜等作物也有一定种植面。目前,全市棉柴收获机械保有量48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19台,大蒜收获机44台。为推动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制定了2011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计划及《聊城市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考评办法(试行)》,并积极组织实施。一是加强机具推广。2011年全市共推广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捡拾压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558台(其中孵化机465台)。其中茌平、冠县的田园管理机械,莘县的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莘县、冠县的日光温室设备,茌平的大蒜收获机,高唐的捡拾压捆机推广较好。二是搞好宣传。为提高农民群众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技术的认识,农机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赶科技大集等形式,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对棉花、花生、大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全市农机部门共发放经济作物机械化宣传资料2万余份。三是加强培训。邀请农机和厂家技术人员对机手进行现场操作培训,讲解操作要点,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共举办经济作物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
 
  二、制约农机科技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市经济作物机械保有量较少,机械化程度较低,经济作物收获环节机械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2、农机与农艺的发展不相协调。对我们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部分群众的认知程度还不够,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应用先进的耕作种植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
 
  3、部分机具的性能不高,有的企业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部分农机具从结构设计到产品质量、作业性能、适应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还需要作一定的改进,影响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企业应该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提高机具的作业质量。另外,在农机生产作业期间,因为机手操作不熟,调整不当等原因发生机械故障,厂家技术员和配件不能及时到位,对部分机手的收益和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加快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对粮食作物采用先进的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管理模式,把农艺要求和现代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结合起来,推广一批技术可靠、性能优良、作业效率高、适合当地种植习惯的保护性作业机械,提高配套农机具的数量和质量。
 
  2、结合本地实际,筛选适用机型,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抓住秋收秋种的有力时机,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结合秋季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加大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对玉米收获机和免耕播种机的机手建档入册,督促有能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对机手的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售后服务,以确保我们推广的农业机械不被购机户闲置,确保先进农业机具的使用效果。
 
  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机配件、供油、维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挥农机部门作用,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4、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培育一批典型。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尽量都进行补贴,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培育一批高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益,让他们示范带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他们的现身讲演和带动,将为农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力地促进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5、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努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实行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要完成新建一个示范基地的任务,示范基地面积不低于5000亩;小麦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乡镇都要建设500亩以上示范基地,尽快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示范推广模式。
 
  6、搞好农机土地深松整地技术推广。按照省局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依托项目实施,推动全市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取得新成绩。
 
  7、积极开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年度实施计划与目标,大力推广棉花、大蒜、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争取召开经济作物机械化现场演示会。(张士新)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