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关于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调研报告

作者:王丽娟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高效节能新型农业机械被广大农民群众所青睐,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修配市场也日益壮大,但是由于受经营者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受行业管理薄弱环节的限制,农机维修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使用,影响着农机化的整体发展。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农机化,必须搞好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为了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夏津县农机局抽调精干人员,对全县农机维修行业进行了调研。

    一、夏津县农机维修网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 农机维修人员业务知识更新慢。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业机械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机具和设备,如玉米联合收割机、马铃薯播种收获机、饲料加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及水泵及灌溉等新型设备。其中有些设备科技含量很高,与以前传统农业机械的单一、粗糙、笨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服务人员,由于素质低、技术差,对新技术、新设备根本不了解,有些设备甚至还没有见过,根本谈不上对这些极具和设备维修及调整,往往是一点小小的问题(如简单的电线接触不良、螺丝松动、气动压力不够等)都无法解决,必须等厂家或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来维修,对季节作业时间要求紧的机具影响很大。
 
    2、依法管理不能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及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虽然赋予农机局一定的执法权利,但这些法律法规及规章目前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执法力度小,管理工作较为薄弱。致使无证的“维修网点”大量存在,使维修行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秩序混乱。一些占地小、人员少、收入低的农机维修网点,不服从农机局的监督管理,拒绝办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违法经营。而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多数设在乡村,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也不能经常下去检查,使得部分质量较差的维修配件充斥维修市场,影响了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和使用寿命,危及农机安全生产,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对维修网点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部门的县农机局,由于缺少工作经费和人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也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合格证换发工作也进展迟缓。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网点分散在乡镇农村,主动办证的少,农机部门要跑遍每个乡镇,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经费不足,影响发证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农机维修业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而经营农机维修行业的也主要是农民,他们的经济收入低,法制意识淡薄,管理难度大。
 
    4、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维修技术较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多数农机手文化水平低,大都是在使用农机具的过程中,对其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成为农机维修的“土专家”。他们靠自己积攒的经验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因此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中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这种现象导致农机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术差。

    5、有些农机手忽略对机具的维修保养。许多农机手对农业机械管理和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机使用中存在不按使用说明磨合保养,至使农业机械带病作业,零件超极限磨损,故障频繁,使用寿命缩短,最终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严重威胁着农机的安全生产。

    二、建议与对策
 
    1、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扶持制度。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同时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逐步提升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高新农机具的能力。

    2、全力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农机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农机修配站的工作重点。为切实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农机监理人员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宣传栏、散发宣传品等方式,加大了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在进行宣传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农机维修点、配件供应点的维修工人和销售人员、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广泛动员,积极发动,鉴定过程中严格程序和标准,不弄虚作假,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3、认真开展“打假护农保丰收“工作。为规范全县农机市场秩序,打击形形色色的制售假冒伪劣农机及零配件的行为,维护广大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农机执法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打假护农保丰收”专项治理整顿活动。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广造舆论,使“打假”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抓住重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配件供应点,重点检查其经营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等主要农机零配件的质量,有力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不法行为,效果十分显著。

    4、加大对维修网点的支持和管理。对农机维修网点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有计划、步骤的改善维修网点设备和设施现状,以加快农机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步伐。按照《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要求,对维修网点进行严格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点要淘汰,对符合要求的网点大力支持,使农机维修业得到健康发展。
 
    5、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农机局要定期举办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和指导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训内容要紧跟形势,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经常向网点提供一些有关农机修理、保养等方面的技术资料,普及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修理工的技术素质。此外,要严格实行技术考核制度,促进维修质量提高。
 
    6、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维修业务。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定期从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中选调技术人员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培育一批高技能农机维修人才。支持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与农机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优势互补,增强和拓展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和范围。(王丽娟)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