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在云查看庄稼长势。 魏荣江摄
徐龙在农场办公。韩红运摄
李炳刚在田间。田峰摄
他们是新时代的“拓荒者”,认准科技兴农之路,和勤劳的乡亲一起,在全国1/10的耕地上,生产出全国1/4的商品粮;
他们是现代农民的杰出代表,创新求变,顺势而为,在祖辈耕耘的土地上,展开现代化农业的恢弘画卷。
集约经营 规模化促进现代化
人物:隋在云,绥滨农场离职干部
“振海,明早7点轮到你家的地航化了。”
“早就准备好,就等飞机了!”
放下电话,绥滨农场第17居民组总局级科技示范户门振海很兴奋。飞机航化追肥防病、防虫、灭草;上百栋钢骨架大棚整齐排列,轻点鼠标或手机,就能对智能化育秧大棚的温度和湿度、保温帘幕、微喷等进行监测控制。这几年,农业科技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耕种方式,农活比以前轻松了不少。
门振海是绥滨农场发展科技农业众多受益者之一。在全国劳动模范隋在云的带头下,绥滨农场推广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经营,走上了现代化农业之路。
隋在云带头兴办家庭农场,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承包的土地由1000余亩发展到12000亩。
2002年至2003年,他从黑龙江省水稻研究所引进“空育131”原种,推广水稻钵育摆栽、飞机航化作业。水稻钵育摆栽面积每年达6000亩,连续两年水稻公顷单产达到9吨以上,推动了本地区新品种应用和技术推广,带动全场优质品种率达100%。
近年来,隋在云的农场经营规模逐年扩大,并不断更新农机具,加大科技投入,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兴办家庭农场13年来,没有一年亏损,累计纯收入480多万元,他也成为黑龙江垦区科技致富突出的典型。
科技助力 小白菜长成大产业
人物:徐龙,红星农场场长
2002年,徐龙成为二龙山农场17队队长。热爱黑土地的他,把自己的抱负种进了田地里。
当时,北安管局的农业“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遇到连雨天,地里的收成就受到影响。
徐龙上任不久,国家加大了对农机的补贴力度。徐龙抓住时机,引进“纽荷兰M160”动力车、“约翰迪尔9520”联合整地机、联合收获机、气吹式播种机等大马力农机具。通过机车上的卫星定位仪和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安排耕种,种地越来越轻松了。
2009年7月,徐龙负责红星农场管理。当时,农场的有机酸菜名声在外。徐龙决心借助科技,将酸菜产业做大。
第二年,经反复调研,他领导种植了夏、秋两茬白菜,使工厂加工期提前两个多月。白菜多了,厂房小了,2011年,徐龙又筹措1700万元,新增20个酸菜腌制大罐,每年可多生产有机酸菜1200吨,有机酸菜产业带动全场实现工业增加值5000万元。
2012年,徐龙得了一个绰号“菜龙”这是蔬菜种植户给他的奖赏。这一年,农场有机酸菜通过质量认证,在中国农垦农产品网站可查询到“户口”。“亲民”品牌荣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红星农场也成为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产业兴城 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人物:李炳刚,依安农场场长
2004年,36岁的李炳刚就任依安农场场长。曾经当过侦察兵的李炳刚,有股不服输的犟劲儿,他横下一条心,发展经济,富民强场,“要让农场的孩子有钱读书,老人能安享晚年”。
李炳刚确立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兴城”的思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他走出去招商引资,确定了稻米加工、稻壳加工、牛羊屠宰三个重点项目,实施龙头带动。
他请回能人,发展肉羊养殖产业,组成了农场肉羊养殖协会;依托省农科院开展院企共建,扩大肉羊养殖和大鹅养殖,打造全国最大的肉羊饲养基地和林下、壕线养鹅场。
经济发展了,李炳刚开始着手改变农场环境,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通村公路实现了100%畅通;3万平方米住宅楼拔地而起,改善了职工办公居住条件;投资100万元新建了休闲广场,投资600万元建设书香公园,丰富农场职工的文化生活。
2010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农牧场综合排名中,依安农场排在第三十七位,比上年度提高39个位次,是总局发展最快的农牧场之一。
李炳刚也先后被授予黑龙江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全国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垦区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等荣誉。(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