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调查报告

作者: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作者:通讯员:郑素平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

  山西新闻网忻州讯 五台县属土石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约425.6万亩,全县耕地51万余亩,占总面积的12%。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薯类、黍类、豆类等优质杂粮。近年来,农机形势越来越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迅速发展,主产作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 30余万亩)春季基本实现(耕、种、植保除草)机械化生产, 秋季正朝着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机械化薄弱的生产片段迈进,同时优质杂粮也在向机械化生产方向发展,继续深化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是推进现代机械化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方法和措施。

  一、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前景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内容广泛,主要有农机推广队伍(机具操作者)、农业机械、农机维修、农机技术培训等组成部分,其中农机推广队伍、农业机械是重要组成部分,其它均属服务部分。重要部分带动服务部分发展,并靠服务部分推动发展。服务部分跟不上重要部分就会制约整个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正常发展。

  1、落后的管理机制约束了农机化发展

  农业生产集体化时期,五台县农机化发展达到高峰时期时,大中型拖拉机拥有60余台,配套农具100余台(件),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最主要的是管理上缺乏经验,造成管理机制不健全,约束了农机化发展。表现出:农业机械经营模式为乡村(人民公社和大队)集体经营,只强调机械化作业,未注重机具的及时维修与保养,结果导致农业机械工况逐年下降,不是报废便是折价处理。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仅存7台,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呈现落后状况:造成百名农机驾驶员改行,农机化服务部门县的农机推广站、乡镇农机站、农机经销点、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等休闲或瘫痪。

  2、农村新政策出台,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有了发展的希望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允许个人经营、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新政策出台,为广大农民群众购置农业机械,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业丰产、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广大农民群众从传统人畜耕、种、收环节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注入了新活力。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有了发展的新希望。

  3、地方公益性政策措施促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从头越”发展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整体呈西南低、东北高,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复杂、特殊,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按地势以黄土坡为界划分成“上地区”和“下地区”,上地区较寒冷,下地区较暖和,两地区相差二十多天“节气”。1984年,上地区引进独特的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以其蓄水、保墒、积温、抗旱为特点,正好弥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试验示范,玉米平均亩单产500kg以上,较对照田翻了一番,引起全社会关注。于是五台县地方公益性政策措施出台,体现在: ①、县委政府部门出台了生产资料(包括化肥、籽种、地膜)、购置机具(主要是铺膜机具)、机械化作业、实施项目风险金等地方补贴措施;②、地方工业(五台县八一机械厂、农机修造厂)部门,积极引进技术,投入生产铺膜机具(五台县八一机械厂生产500余台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组)促进项目实施;③、县、乡、村三级领导齐抓,农机技术人员负责机铺技术把关,农艺技术人员负责配方施肥标准,保证实施项目质量。贯彻落实地方公益性政策措施,项目发展由行政推动阶段转变为自发阶段,截至80年代未,单一机铺面积达到10万余亩,二十世纪未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铺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农业机械“从头越”发展,铺膜机具达到700台(套)。

  4、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推广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是推进现代机械化农业发展的保障。二十世纪未二十一世纪初,五台县围绕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迅速形成特色农业生产之际,乡镇农机站前辈农机人员逐渐离岗退休,16名二农机员(协议工)专正充实,实现了衔接,他们的工资水平一直非常低,专正后提升到一般干部待遇,稳定和激励了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县财政多次拨款给农机局,支撑了农机化现场演示会议召开和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技术培训。在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配合下,五台县农机局先后承担实施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玉米丰收计划”、“玉米增产计划”、机械化节水抗旱农业技术、山区机械化示范县工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等国家、省、市、县农机化项目,利用项目资金购置农业机械,成立农机服务队,推广了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硬茬播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耕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为推进现代农业奠定了农机化技术基础。

  5、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引导农机推广队伍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项目

  2000年以来,五台县下地区引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该技术以少耕免耕为特色,玉米生产春季进行机械化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秋季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经试验示范,建安乡沿滹沱河一带玉米秸秆有机肥中和了盐碱地盐碱性的危害,不仅缺苗断垄现象消失,而且玉米播种量较项目实施前节约籽种2kg/亩,节本增效显著;阳白乡、东冶镇非盐碱地玉米秸秆有机肥不仅培肥地力,而且消除了多年使用无机肥造成土壤板结现象。引导农机推广队伍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项目,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亮点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与农机化政策、农机农艺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机化政策是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动力,农机农艺技术水平是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基础。

  整合近年来农业生产耕、种、收三个环节农机化推广作业项目,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社会效益(减轻农民负担,节约劳动力)、生态效益(秸秆还田保护生态环境)显著,然而不能被广泛应用,其根本原因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购置农业机械能力弱,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年来,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强农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惠农实施项目越来越多,尤其2004年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热情。广大农民积极购置农业机械,从事农机化生产,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2010年以来,又出台了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作业补贴,支撑着大中型机具发展。先进适应的农机化政策促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迅速发展。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等农机推广队伍迅速发展,并带动农机经销、农机维修、农机技术培训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

  三、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五台县农机化生产形成两种模式:一是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流程为: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植保除草等机械化作业,秋季进行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耕等机械化作业;二是以少耕免耕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流程为: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等机械化作业,秋季进行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等机械化作业。两种模式形成过程中,农机推广队伍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牵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发展现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16个,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30个,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50台,配套机具达到260余台(件),旋耕机械120台(件),施肥铺膜播种机具800余台、手动植保除草喷雾器9000余台、还田机具120台(件),玉米收获机械49台,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机具47台等。农机服务机构有:县农机推广站一个,技术推广人员10人;乡镇管理站20个,农机员29人;农机维修网点35个,从业人员120人等。

  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五台县农机化生产迅速发展,主产作物玉米朝着全程机械化方向迈进,同时优质杂粮进入农机化生产“轨道”。根据农机化发展趋势,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机化迅速发展,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不足

  全县县级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10人,20个乡镇的乡镇农机管理技术人员29人,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农机专业户等农机推广队伍迅速发展,在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中,农机技术人员的引导、指导作用越来越迫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

  2、双重管理,农机化职责未能很好发挥

  目前乡镇农机管理站属双重管理,乡镇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待遇由乡镇管理,县农机主管部门只是业务指导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农机主管部门安排的工作与乡镇安排的工作不一致,容易产生断层脱节,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农机化职责未能很好发挥。

  3、机具维修技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正常运行

  全县35个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大都属个体经营,维修设备简陋,技术服务较差,尤其新型机具易损件供应滞后,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正常运行作业。

  4、农机化技术覆盖低,不利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一是县级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仅10人;二是乡镇站农机管理人员虽然有29人,但兼职农机人员较多,有水利员、土地员、农科员等人员兼职,专业不对口,工作不专一,并且经常调动更换不稳定;三是广大农民农机化技术知识掌握少,农机化水平低。农机化技术覆盖低,不利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5、经费分散短缺,农机化推广演示会少

  县农机局与每个乡镇农机站经费有限,除了工作人员的报酬及待遇外,剩余经费只能进行简单的农机服务,无力承担大型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现场会,即使承担也只是专项经费。

  五、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过程中,农机推广队伍(机具操纵者)和农业机械重要部分与其它服务部分相互依存发展。针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培养一大批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促进农机化发展

  一是增加县乡农机推广人员编制,扩大基层农机推广队伍人员;二是不仅仅农机推广站人员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农机管理、监理、办公室全体农机工作人员都要积极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三是吸纳高素质的农民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培养一大批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促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合理改革乡镇农机站管理与服务模式

  一是增加投资充实乡镇农机站办公条件;二是农机与乡镇部门要加强乡镇农机人员的审查和管理,实行公开、公正、择优选用的原则,对不合格的人员停止一切农机推广工作;三是业务工作实绩与奖罚兑现。充分发挥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主导作用。

  3、注重维修网点建设与技术传递,增强农机化服务能力

  争取对维修服务网点投入资金,扶持增添维修设备,组织维修服务网点人员进行机具保养与维修理论技术培训,并进行实地维修技术传递,尤其新机具(如玉米收获机械等)尖端技术维修,同时农机经销商搞好零配件供应,保证质量,增强农机维修服务能力,促进机具无故障运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和信息传播,提高覆盖率

  利用农机化信息宣传,宣传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争取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支持;宣传农机化技术,引起全社会认识农机化技术生产。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深入到乡村,组织农机推广人员、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农机专业户进行机具维修与保养、操作技术及安全知识培训,利用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村落大院等,手把手实地传递农机具操作技术技能。提高农机化技术覆盖率,促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5、争取资金投入,强化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引导

  积极承担实施农机化新项目,不仅争取专项资金,而且多渠道引进其它资金,强化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引导,尤其搞好秋季薄弱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生产片段现场演示,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促进现代机械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