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越来越显的尤为突出,特别在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和抗旱防汛重要时期,农机维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健全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促进全县农机维修行业健康发展,是摆在农机主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带着这个专题,我们对全县农机维修市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通过进村到点、调查走访农机大户、修理网点,掌握了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的第一手资料。
近几年,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我县广大农民群众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的使用已逐步扩展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也带动了农机维修市场的繁荣发展,农机维修行业已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服务产业。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一些矛盾也日益凸显,大型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形势严峻。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底,我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441台,联合收割机1604台,排灌动力机械33586台,农用运输机械13403台,各种配套机具261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62.25万千瓦。全县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84个,农机修理技术工人231人,维修网点分综合维修点和专项维修点,其中综合维修点74个,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整机维护等工作;专项点110个,主要从事农机电器修理、喷油泵和喷油器修理、曲轴磨修、气缸镗磨、液压系修理、散热器修理、轮胎修补、电气焊修理、钣金修理和喷漆等一项或多项维修业务。当前,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占地面积在30-80平方米左右,主要维修设备及工具多数只有有电焊机、台钻、充气机、台钳等简单的维修工具,拥有车床、油泵试验台等大型维修设备的网点廖廖无几,多数设备陈旧老化,维修技术传统落后。通过调查,农机维修人员构成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维修人员构成层次低。部分维修点的技术人员为原有拖拉机修配厂企业改制解体后的下岗工人承办经营;其次是由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机手”创办经营,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即属于这一类型;三是由农机生产企业与当地农机经销商联办的售后服务维修站点,像这样的维修点高青只有3家。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看来,在国家政策普遍向“三农”倾斜的形势下,农机维修行业尚未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缺乏必要的调控,随着农机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大型高效农机的增加,农机维修行业的落后状况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农机维修网点整体效益偏低,生存发展艰难。维修行业规模小、单位实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维修质量差等因素,直接影响维修经营效益,影响其发展壮大的能力。
2、维修网点结构不合理,个体维修网点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在调查的184个农机维修网点中,全部为个体经营,且维修网点规模小,多数为三级综合点和专项修理点,只有1至2个修理人员。多数只能承担农用机械的零修和一般保养,真正能够承担大型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收获机械和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的网点很少。目前,我县仅有1家农机维修合作社和1处农机区域性维修中心,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3、农机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多数维修网点设备老化,必要的技术改造会增加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维修点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造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导致一些维修网点无专门修理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到维修所要求的标准。维修人员技术差,这些来自农村机手队伍的维修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凭感觉,靠经验维修农机,其结果可想而知。
4、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县农机维修管理机构人员短缺、装备落后,无活动经费等是造成农机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职能弱化,更谈不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点多、面广是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又一大特点,一方面是缺乏人手,另一方面是如此众多的网点,这就给管理带来难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对维修网点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管理上的死角,加之部门间管理职权界定的不明确,交叉管理现象严重,谁也能管,谁都不管,导致农机维修网点始终徘徊在低层次面上。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下去,不仅仅是农机维修行业不能做大、做强,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三、措施与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力度,统筹各部门管理,确定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相关部门行使职能应从属并服务于农机主管部门的产业发展政策,集中体现促进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核心精神,有效地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经营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2、建立扶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人员机构、场地建设、设备更新、资金信贷、机具报废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给予优惠,在管理方面加以规范。要重点扶持一级维修企业充当产业龙头,引导其通过兼并或者重组,统领二级维修、三级维修和专修点,形成一定区域的维修服务网络。
3、认真抓好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的经营秩序,严格维修市场准入制,全面提高农机维修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服务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突出抓好“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的创建工作,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培育和引导农机维修市场良性发展。
4、搞好技术培训,提高修理工的技术素质。 农机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生产厂家定期对修理工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修理工到先进的单位学习培训,开展技术比武,不断更新维修技术。同时,经常向网点提供一些有关农机修理、保养等方面的技术资料,普及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修理工的技术素质。此外,要严格实行技术考核制度,促进维修质量提高。
5、大力发展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向“高效、优质、安全、低耗”发展。一是建议加大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和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的步伐,各镇至少建立1处;二是建议生产厂家在产品使用大县建立技术过硬、反应迅速、设备先进、配件齐全的农机维修售后服务团队。
6、建议上级业务部门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制定配备标准,投入专项资金,改善维修管理机构办公设施,购置必要的检测鉴定设备,并扶持发展一定数量的农机维修技术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机维修网点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