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一条条宽广的机耕路,走在金都招远广袤的田野上,看着连片成方茁壮生长的庄稼,嗅着田野芬芳,让人不由的想起:昔日界定一家一户农田经营权属、便于田间出没的窄窄田埂哪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招远市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田到户时,一条条小田埂划清了土地的归属,成了田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有了自己的耕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力释放到了极致,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一条条小田埂的出现,见证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蜂拥奔向城市打工、买楼定居,农村耕种土地缺劳事实十分严重。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一时间风声鹤唳。以土地流转、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合作组织在招远市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撑起了农业生产的一片天,有力的化解了农村缺劳的矛盾,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方程式。土地承包、土地流转以后,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将一条条小田埂推平(但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权没有改变),土地连片成方,修起宽广的机耕路,为机械化连片耕作、现代高效农机大展拳脚提供了大舞台,加快了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步伐。
昔日阡陌纵横的小田埂消失了,一条条宽广的机耕路在田野中四通八达,从小田埂到机耕路的变迁,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杨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