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是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药用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是昌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历史已达500余年。但长期以来大姜生产主要为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多为小面积零星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为此,自2005年以来,昌邑市根据大姜的生长及生理特性,加强了农机与农艺的相互融合,对大姜生产的关键环节所需机具进行了研发与改进,使大姜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目前,昌邑市大姜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其耕地、开沟、培土作业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收获作业机械化已达46%。
一、大姜种植作业流程
受气候条件影响,昌邑市根据栽培方式和栽培习惯采用以下种植作业流程:
耕地→开沟→播种(人工点种、覆膜等)→管理(浇灌、喷药等)→培土→管理(浇灌、喷药等)→收获→贮藏。
二、关键环节作业要点
(一)耕地作业。耕地是大姜高产稳产的基础。大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不甚发达,大部分根分布在土壤上层30cm以内的耕作层内,能够伸入到土壤深层的吸收根很少,因此,土壤表层要肥沃,能为大姜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大姜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所以既不可缺水,又不可积水,因此,要求土壤通气且排水良好。
根据大姜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昌邑市推广的耕地方式为:
“前深松+后旋耕”的联合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深松深度达35cm左右,可打破犁底层,使土壤透水透气;旋耕深度达30cm左右,可使土壤与有机肥充分混合,避免有机肥烧伤姜种,造成缺苗现象。对选定的耕田,通常于前茬作物收获以后便进行秋耕,冬季经雨雪风化,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分的含量。所用机械为大型拖拉机配套联合整地机,2011年,90%以上的大姜耕地采用此种作业方式。
由于人们对新的耕作方式有一个认识过程以及缺乏相应配套机具等因素,目前,昌邑市大姜耕地作业还有其它两种作业方式:
一是旋耕作业,优点是:土壤与有机肥充分混合,缺点是:耕层浅,易形成犁底层,透气排水性差。二是“铧式犁深翻+旋耕”,优点是:透气排水性比较好,土壤与有机肥混合充分,缺点是:耕浅了易造成活土层浅,原来的犁底层打不破,不利于大姜生长。耕深了又容易翻上生土,造成表层土壤肥力不足,而翻到深层的肥料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
(二)开沟、培土作业。昌邑市大姜栽培方式采用沟种。以前,大姜的开沟、培土均为人工作业,种植行距为50cm左右。目前用田园管理机配套相应机具进行开沟、培土作业。沟宽通常12-20cm,深15-20cm(开沟的宽度及深度,可根据各地种植习惯选配相应尺寸的刀具)。通过机械作业,沟背压得实且均匀,开始浇灌时不易塌沟。
另外,为方便于机械化作业,将行距调整为65cm左右。行距增加后,虽然种植密度稍有降低,但姜田内部通风透光条件改善,分枝数增加,植株长势增强,产量不但不降还有所上升。表1为2005年在昌邑市都昌街道乖场村、徐逄村,围子镇王隅村所做对比试验情况。
表1:人工开沟、培土与机械开沟、培土大姜产量对比表
地 点 | 作 业 方 式 | 行 距(cm) | 每亩株数 | 分枝数/株 | 株高(cm) | 每亩产量(kg) |
乖场村 | 人 工 | 52 | 8100 | 155 | 74 | 4121 |
机 械 | 65 | 8030 | 161 | 74 | 4148 | |
徐逄村 | 人 工 | 52 | 8400 | 160 | 73 | 4986 |
机 械 | 65 | 8290 | 167 | 74 | 5103 | |
王隅村 | 人 工 | 52 | 8130 | 156 | 73.5 | 5220 |
机 械 | 65 | 8110 | 159 | 74.1 | 5292 |
(三)收获作业。收获作业是大姜生产中的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大姜生产中劳动强度最大的作业。目前,机械化收获作业只解决了劳动强度最大的人工用掀掘(挖)这道工序。大姜根茎成片状,姜母与姜球之间、姜球与姜球之间连接脆弱,作业时要求姜球之间不能出现断裂、尽量减少掉姜母。为此,昌邑市农机推广站与潍坊市呈祥机械厂反复试验改进,研制出了振动式大姜收获机,并获国家专利。该机为履带自走式,配套动力8.46kw,工作幅宽520mm,适用行距580-720mm,其基本原理为:一是通过挖掘刀振动使土壤松动,二是铲刀后面焊有15cm长的筛条,进一步使土壤松散。由于该机带有振动,相比不带振动的收获机还有消耗动力少、不易打滑等优点。
三、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姜农劳动强度,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大姜生产开始由零星栽培向规模化发展。2011年通过调查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机械化作业与人工作业相比,平均提高工作效率38倍,亩减少用工11.93个,亩减少作业成本1542元。
表2:2011年 耕地、开沟、培土、收获工序机械作业与人工作业效率及成本对比表
作 业 项 目 | 人 工 作 业 | 机 械 作 业 | 备注 | ||||
作业效率(亩/天) | 用工量(人工/亩) | 作业成本(元/亩) | 作业效率(亩/天) | 用工量(人工/亩) | 作业成本(元/亩) | ||
耕 地 | 0.2 | 5 | 900 | 40 | 0.03 | 100 | 2011年调查统计:一个青壮劳力平均工资为180元/天 |
开 沟 | 0.25 | 4 | 720 | 5 | 0.2 | 180 | |
培 土 | 0.7 | 1.4 | 252 | 7 | 0.14 | 130 | |
收 获 | 0.5 | 2 | 360 | 10 | 0.1 | 280 | |
合 计 | 1.65 | 12.4 | 2232 | 62 | 0.47 | 690 |
(二)增产效益。
1、机械化开沟,沟背压力均匀,沟壁不易塌陷,出苗均匀,有效避免了因塌沟造成的缺苗、断垄、弱苗等现象的发生,为大姜稳产增产奠定了基础。
2、机械化收获作业,可延长大姜生长期,相应缩短了收获期3-6天(平均4.5天),亩增产450kg以上,因而产量产值大幅提高。9月上旬以后,大姜生长由之前的茎叶生长为主,转为根茎生长为主,此时亩长大姜100kg/天以上。大姜原产热带,具有不耐寒、不耐霜的生物学特性,在霜期到来之前大姜必须收获贮藏。采用大姜收获机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有效地延长了大姜生长期,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目的。2011年昌邑市推广应用大姜收获机260台,机收面积达4.6万亩,增产达2070万公斤,2011年大姜平均价格1.9元/kg,为姜农增加收益3933多万元。
3、大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大姜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节本增效将更加明显。同时,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再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