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验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了我县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新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今年“双抢”时节,瑞洪镇神口村的农机大户胡成根笑眯眯地说:“农机补贴政策就是好,耕田用上了拖拉机,插秧用上了插秧机;病虫害防治用上了电动喷雾器;收获用上了收割机……如今种田就是轻松!”。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的带动下,我县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逐步高涨,农机具数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据统计,今年参与我县“双抢”的收割机突破2200台,机收率84.5%;投入手扶拖拉机2万余台,大中拖250多台,其它农机具24000余台,机耕率98.1%;投入插秧机180余台,完成机插面积3万余亩左右,机插率百分之三点多;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2.07%,全县“双抢”历时20天左右,有效期约比前些年缩短15天。
这些年全县共完成补贴资金9000余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亿多元购置农机具;农机总动力突破120万千瓦,平均年增长17.2%。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了我县新农机建设发展的步伐。
新技术让农业节本又增效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都不敢相信工作效率如此之高的插秧机,插得又快又好。余干县鹏辉高科工厂化育秧示范点田间管理人江清波说:“人工插秧按本地价算,一亩田200元左右,农忙时期还请不到人,如果是用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秧六十至八十亩,人工、油钱等直接成本算下来每亩最多20元,加上插秧机机具损耗才30元左右;从产量上看,通常要比手工插的每亩高出50公斤左右。这台插秧机真是我们的好帮手啊!”。“ 鹏辉高科”今年利用插秧机械栽植的1500亩水稻,据统计,他们水稻增产达7.5万公斤,节约成本支出20多万元,全公司机插秧水稻累计节本增效近40万元。
利用插秧机械栽植的水稻行距、株距均匀,与手工种植的水稻相比,具有通风好、光照足、密度大、防虫害、分蘖多、产量高的特点。由于使用了工厂化育秧技术还节省了耕地,同时也节省了用药、用肥和人工种植的成本支出。
近年来,县农机局把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新技术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通过抓宣传、抓示范、建基地和增加对水稻插秧机械的补贴等措施,促进了水稻插秧机械的快速增长和机插秧面积的扩大。到目前,全县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已达到了378台,机插秧面积3万余亩。
新产业减少劳动力
据统计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农业人口90多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农民不愿困守土地,又不愿舍弃土地经营权,折中的办法就是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弱劳动力在家务农。农村只留下了妇女、老人和孩子,势必影响农业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将土地向合作社流转,或者接受合作社提供的机械化服务,成为农民最省心省力的办法。
目前我县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8家,入社成员近500个,入社机械1000余台;流转承包、托管服务土地3万多亩,服务农户10多万户,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在加快农机化集约经营、转变传统落后耕作方式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外出务工农民达到40万人的情况下,全县并没有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没有因劳动力外出而滑坡,土地没有出现撂荒现象,反而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农民收入年年增加,农业综合机械化功不可没。农机合作社发展在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