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总动员:樊学良自己驾驶收割机,两个儿子作帮手,妻子则负责所有后勤事务。
■树荫下是不错的“野餐”地点。馒头、盐蛋和牛奶,约15分钟后大家都吃了个饱。
■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过,樊学良最是辛苦,干脆连衣服都懒得脱,倒在床上就睡了……
“樊师傅,今天下午该轮到我家了吧?”“等着你们的哦!”
28日上午10时许,抢收完一大片水稻,樊学良一屁股坐在田坎上歇气,顺手摸出手机来。
13个未接电话!一一拨过去,对方全是预约机收水稻的。
全家总动员
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是全国粮油生产示范基地。
樊学良43岁,多年前就是个庄稼好把式,经常手提镰刀为远近村民提供收稻服务,人称“刀客”。
后来,他学会了驾驶收割机,代收业务做得越发大了。
这段时间,他可是当地红人,打电话或登门请他前去收稻的村民接二连三。
趁着休息的间隙,妻子刘群将三碗荷包蛋分别放到他和两个儿子手中:“今天多放了不少糖,补一补!”
这段时间,丈夫和两个儿子没日没夜地开着收割机四处奔波,刘群很是心疼。
“樊红、樊纲搞快点,那边还有人等着!”荷包蛋吃完,樊学良一扔碗筷,抹抹嘴巴,吆喝起来。
樊红和樊纲兄弟俩分别是重庆邮电大学和湖南邵阳学院的在校生,暑假回家就帮着父亲搞机收。
今年,樊学良租来一辆小型收割机,全家总动员开展机收服务:他自己负责驾驶,两个儿子作帮手,妻子则负责做饭等后勤事务。
“干这行很累”
早上,水稻植株和稻穗上都有露水,容易卡机器,所以樊学良不敢开得太快。
收割机“突突突”前行,将稻穗大口大口吞进“铁嘴”,一边又大口大口吐出金灿灿的谷粒。
“吱吱吱!”收割机发出警报,提示机内粮仓已满。樊红、樊纲赶忙清仓。
气温渐渐升高,父子3人很快就汗流浃背。
又收完了一块田,樊学良停下机器,要歇口气。妻子刘群一路小跑过去,递上一块湿毛巾和一瓶水。
“咕嘟、咕嘟!”樊学良仰头将瓶里的水一饮而尽,还不过瘾,又让妻子到田坎上拿一瓶过来。
喝完,他作出指示:“下回往水里放点十滴水。”
“干这行很累,有时候甚至要忙到半夜。还好,两个孩子争气!”刘群站在田头感叹。
说话间,机器又一次停了下来。
“遭了,收割机遭卡起了。”刘群惊呼着,撒腿冲过去帮忙。
原来,稻田里竟“潜伏”着一截树桩,刀片被撞得变形了。
不错的业务
下午两点多,一家4口终于决定停下来吃午饭。
田头有棵树,树荫下适合作“野餐”地点。伙食不错却简单,主食是馒头,下饭的是盐蛋和牛奶。
这样的午饭,自然用不了多少时间。大约15分钟后,大家都吃完了。
父子3人立即躺下,抓紧时间休息。
果然,大约10分钟后,就有村民“催收”来了。
赶紧上路。
收完当天最后一片水稻,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过,一家4口赶紧吃完了同样简单的晚饭。
樊学良最是辛苦,他连衣服都懒得脱,倒在床上就睡……
樊红介绍,他家的机收业务相当不错,每亩收费200元,最多的一天他们收了13亩水稻。
■相关数字
截至目前,江津区今年水稻机收面积已达21万亩,每亩收割成本比人工收割要少200元,同时每亩少浪费稻谷折合100元。
换个角度看,该区村民因此可以多收入6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