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稳定粮油生产?怎样提高种田效益?日前,记者在大足区采访水稻机收时发现,该区的重庆邮桥米业集团、重庆双福油脂公司、大足金桥农机公司三家企业强强联手,探索出了一条粮油高效的新路。
同种一亩田 利润增两倍
记者赶到三驱镇水星村时,这里的水稻机收正如火如荼,数台联合收割机就像剃头似的,凡推过之处,黄灿灿的水稻便只剩下矮矮的稻桩。
“这些田都承包给企业在种。”在一边看热闹的老农廖中才告诉记者,他怎么都想不通,这些农民都不愿种的田,企业为什么还愿意大规模地租来种。2010年,邮桥米业以每亩500斤稻谷的租金,一举租下窟窿河沿岸铁桥、水星两村3300亩稻田。
农民不愿种田,并不是因为产量低,而是因为赚钱不多。廖中才算了笔账:种一亩田,就算收1200斤稻谷,收益也只有1400多元,扣除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成本和犁田、插秧、机收等环节的人工费用,即使不将自己的工钱计算在内,最多只剩500元利润。因此,当邮桥米业给出每亩500斤稻谷的租金时,几乎没有哪个村民不愿意。
按照廖中才算的账,邮桥米业交了土地租金后不仅不能赚,还得亏钱。但邮桥米业总经理陈守玉告诉记者,他们不仅没有亏,每亩还有1500元左右的利润,比农民自己种增了两倍。
三方联手 实现多赢
陈守玉说,他们这3000多亩稻田之所以比农民自己种更能获利,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与双福油脂、金桥农机联手,实现了节本增收;二是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提高了附加值。
事实上,邮桥米业之所以敢租下3300亩稻田,其前提之一是金桥农机能为它提供“耕、插、防、收”全程机械化服务。
金桥农机共有7台大型拖拉机、9台联合收割机、200多台插秧机。根据双方协议,金桥农机为其提供“耕、插、防、收”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每亩费用只有240元。仅此一项,邮桥米业水稻基地亩均可节约170元作业费用。
此外,邮桥米业还与双福油脂签下油菜生产“订单”,由此,水稻基地可种一季油菜,多挣一份收入。以今年上半年收获的油菜为例,菜籽平均亩产280斤,收购价格为每斤2.48元。这样一来,水稻基地亩均就多收入了694元。
另外,邮桥米业还通过引进优质稻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高了稻谷品质,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出“渝香米”品牌。基地生产的大米,全部被加工成“渝香米”出售,每斤售价4元。
陈守玉算了笔账:每亩稻田的租金、作业费用、农资等各种成本约1500元,他们通过大米加工、出售菜籽,大约可获得3000元收入,每亩利润1500元左右。
双福油脂的优势与邮桥米业恰好互补。双福油脂在智凤镇租赁了1300亩土地,实行稻油连作,稻谷卖给邮桥米业,菜籽自己加工食用油出售,并请金桥农机为其提供“耕、插、防、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亩均利润也在1000元以上。
金桥农机总经理蒋远方说,因这两个粮油基地都集中成片,减少了机器转运时间和费用。由此,他们的作业效益也非常可观,每年光从这两个基地大概就可获得70万元利润。
示范效应 20万亩稻油连作
大足区农委副主任宋启禄说,邮桥米业、双福油脂、金桥农机的这种合作模式已在大足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全区已通过“米、油、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20万亩稻油连作基地。
首先,他们引导邮桥米业、双福油脂等一批大米和油脂加工企业,与农民双双签订生产“订单”,将过去只种一季水稻变为稻油连作,增加了一季油菜收入。接着,他们通过加大政府补贴的方式,建立了4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农民提供“耕、插、防、收”“一条龙”服务。
这些做法,给农民带来的节本增收效益非常可观。拾万镇长虹村种田大户胡承学,将“耕、插、防、收”环节全部交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可节约成本280元,多种一季油菜,又可增加400多元纯利润。
携手合作,优势互补,推动了当地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邮桥米业2009年才成立,2011年就实现了3.8亿元销售收入,被评选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双福油脂2011年销售收入比2009年增长了两倍,达到了1.2亿元,去年被市农委命名为市级龙头企业3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