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连晴高温,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丰都县社坛镇大堡村农民张东林顶着炎炎烈日,驾驶着收割机忙着帮人收割稻谷,连中午也顾不上休息。
返乡种粮
张东林早先一直在福建泉州等地打工,为了照顾家里,于2010年回到家乡。为了增加收入,张东林除了种好自家几亩地外,还租赁了村民的10余亩田种植水稻。
当年秋收,因为种的面积多,家里又缺少人手,他起早贪黑累得汗流浃背,一天还收割不了1亩地。为了趁晴好天气把稻谷抢收回来,他只好以每亩170元的劳务费,把收剩下的8亩多稻谷承包给了别人代收。
“现在种粮食,种子、薄膜、化肥、农药都在涨价,如果插秧、收谷时节再请人帮忙,人工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张东林说,于是他开始认真琢磨怎样才能降低种地成本。
机收稻谷
第二年水稻收割前,适逢全县农机收割水稻和农机推广现场会在大堡村召开,张东林特意赶到示范现场观摩学习。“百闻不如一见”。与人工收割稻谷相比,农机收割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回来后,我立马去银行取了钱,然后直接进县城也买了1台‘久保田’牌的水稻收割机。”张东林说,令他没想到的是,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买农机可享受政府30-50%的补贴,原本价值5.8万元的农机,他实际只付了3.6万多元。
这年,张东林种植了14.7亩水稻,如果他和妻子采用人工收割,至少要花半月时间,由于有了水稻收割机,他一人操纵机器仅花了3个小时就收割完毕,“农机收割稻谷不但省时省力,还省下了一笔人工费。”张东林感慨万千。
服务乡邻
看到张东林的机器闲下来了,附近村民纷纷前来请他帮忙。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张东林不好意思开口收取劳务费,给多给少全凭人家,但那半个多月忙碌下来,竟也收入了1.1万多元。
今年,水稻刚开始播种时,附近村民就纷纷找到张东林,向他预约秋后机收稻谷事宜,有的人担心“夜长梦多”,还预交了定金。“我把请我机收的农户,按照先后顺序记在了一个小本子上,结果发现竟有27户,总面积超过了600亩。”张东林说,好在他们种植的水稻成熟期早晚不一,可以错时机收。截至目前,他已为农户机收稻谷总面积达430多亩,剩下的还有近100亩继续在机收中。
“今年秋季我帮农户机收稻谷,除了柴油等成本,预计可实现纯收入8万元左右,算得上日进千金了。”他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