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讯 (记者 邹密)“师父,我的微耕机完全不能用了。”近日,璧山县来凤街道同心村四组蔬菜专业户邓世建急匆匆地给县农机维修服务点打来电话——由于操作不当,他的微耕机发动机灌进了泥浆,价值4000多元的机器眼看要停工。
维修员孙君亮接到电话后,把邓世建的微耕机拉回服务点,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清洗发动机,更换零部件,让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最后,只收取了300元成本费。
“县农机维修服务点,包括街道和乡镇的5个服务点,都不赚农民的钱,也不收工时费,是因为县里从2010年起,每年都向它支付农机维修补贴,今年的补贴是30万元。”璧山县农委一名负责人解释说,这笔花费不多的农机补贴,较好地解决了全县农民的农机维修难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各乡镇大多设有农机服务站,但是后来由于机构调整,加上这些农机服务站经营不善,渐渐在乡镇基本绝迹,但农民购买的农机却越来越多。以璧山为例,至2009年,全县有农业机械上万台,其中有约2000台微耕机,平均每年需要维修800至1000次。而实际上,农机在使用中出现了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人维修,或是过了“三包期”,维修价格较高。因此,在2009年璧山县“两会”上,农机维修难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重点关注的事。
璧山县农委负责人介绍,若由县里出钱为农民建农机维修点,将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于是县里决定把这个项目“外包”给县里一家农机生产商重庆兴西都公司。县里每年向这家公司支付一定的农机维修补贴,公司在不赚取利润和收取工时费的前提下为农民服务,保证“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镇,大修不出县”。
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要完成县里规定的任务,企业必须花钱扩建维修网点,充实维修人员,但与此同时,维修人员也可以推销企业的产品,可以扩大销售收入,增大企业在县里的影响力,企业也不“吃亏”。